李靖 高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吕仁和教授按中医病机理论将慢性肾脏病分为:“虚损”“虚劳”“虚衰”三期论治,并提出中医的病理假
说:早期(虚损期)的病理为“微型症瘕”,中期(虚劳期)的病理为“微小中型症瘕”,晚期(虚衰期)的
病理为“微小大型症瘕”,并指出早期可望康复,中期可望延缓,晚期可望维持。具体介绍如下。
1 肾络症瘕学说的提出
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络,包涵“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
称,脉络多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说所涉及的络,一般系广义的络。
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聚、流、通、化,即可以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
互化津血,是内外沟通的通道。
络是内外之邪侵袭的通路与途径,邪气犯络或久病入络,均导致络脉瘀滞,瘀血、气滞、痰湿、热毒
等诸邪瘀滞于络脉中,阻碍气机升降,气血运行,诸病由生。故络病是疾病传变的重要环节。
古人很早就对症瘕有了明确的概念,由积聚而成。“聚者,聚也,聚散而无常也”“瘕者,假也,假物以
成形也”,“积者,积也,积久而成形也”,“癥者,征也,有形而可征也”是对症瘕(积聚)的精辟论述。中
医文献有关症瘕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凝血蕴里不散,精液涩渗,著而不去,积乃成已。”《难经》则以
积聚分脏腑,认为“积乃主脏所生,痛不离其部,上下有终始”,与“聚者六府所成,始发无根本上下无留止,
痛无常发”不同。至《巢氏病源》别立症瘕之名,以不动者为癥,动则为瘕。后世多认为:“有聚有散为瘕,
聚而不散则成癥,久则成癥结。”凡是有形的肿块而坚著不移的,即可称为癥结,实际上就是中医的病理。
症瘕形成的原因,古人多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说:“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
相搏结所生也。”《丹溪心法要决》说:“积者有形之邪,或食、或痰、或血,积滞成块。”《血证论•瘀血》
说:“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则结为癥瘕。”痰、食、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滞脏腑经络之间,久而不去,积结形
成症瘕。《景岳全书•积聚》则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虚,四时有感,皆能成积。”
可见,病理产物滞留与正气虚弱有关。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勇者气行则已,怯着则着而为病也。”
“微型症瘕”,是各种疾病初始的病理,多由正气不足复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等诸种病因致脉络气机
阻滞、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气血瘀滞、津凝痰结、热毒蕴结等变化使症瘕形成,早期为微型,中期为小
型,晚期为中大型。
在肾脏疾病方面,吕仁和教授将络病理论与症瘕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肾脏疾病的根本病机为外感六
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调及禀赋不足等因素造成人体正气亏虚,邪气内着,或气结
血瘀阻滞不通,或痰湿邪毒留而不去,久病入络,造成气滞、血瘀、毒留,聚积于肾络,形成微型症瘕,
损伤肾脏,进而影响肾脏的功能。在早期,病损轻浅,正气损伤不重,有康复的机会。
2 肾络症瘕的形成是肾纤维化的病机关键
肾络症瘕为络病之一, 肾络通畅,能升能降,能开能合,能出能入,能收能放,各种精微物质得以施布于全
身内外,以维护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由于络脉是气血、水精、津液、营卫运行的基本通道,其内气血甚丰,任
何病邪久蕴络脉,必然导致化火、结热、成毒,形成络脉毒滞证,病久必然败坏形体。正是叶天士在《外感温
热篇》所说“久则络血瘀气凝滞……瘀浊水液相混”之义也。肾络症瘕,多以内外二因为病之始,亦有经病入络,
更有脏腑久病入络者。络脉亏虚,则气机不畅,不能御邪, 邪毒入络,形成微型症瘕,“邪毒所以入络,因络虚所
使。”。亦有因情志失调使气化功能失常,造成络脉气滞,血逆,聚而成为肾络症瘕,毒害肾之大络、小络、孙
络则病生也。临床上多见的络脉毒滞证有:毒滞脑络证、毒滞心络证、毒滞肺络证、毒滞肾络证、毒滞肝络
证、毒滞胃络证以及下肢络脉毒滞证等,而肾络症瘕即属毒滞肾络证。
由此,正气虚衰是肾纤维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脉络瘀滞,积久蕴毒,伤及络脉,
形成虚滞、瘀阻、毒损脉络的病理变化。因此肾纤维化从“虚、瘀、毒”不同侧面研究,治疗上确立补气扶
正,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攻补兼施的法则。
3 肾络症瘕的物质基础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40 ·
中 医 发 展
TCM development
肾络症瘕是肾病络病机制的主要结构载体,细胞、亚细胞结构、活性蛋白、细胞因子、基因等又是肾
络症瘕形成的主要影响物质因素。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气血瘀滞、津凝痰结、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是肾
络症瘕形成的关键。
3.1 血行不畅与肾络症瘕 血行不畅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相当广泛的含义,在络病的病理机制研究中,
不应将其简单、机械地理解为血液流动异常,而应主要回归于血管功能的调节异常。大量实验表明,在许
多血管机能障碍病例中,可以发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在肾络症瘕形成的病理机制中,血流动力学异常应为
血行不畅的表现形式,而血管机能障碍则是肾络症瘕的病理实质之一。
3.2 络脉失养与肾络症瘕 络脉失养实际上反映了细胞保护及损伤的两个方面,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
病变的进程正是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保护及损伤机制的矫枉失衡过程。在微血管病变中,由于
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壁玻璃样变,血管管腔闭塞,微血管瘤形成。络脉失养既是络病机制中的关键环
节,又是肾络症瘕形成的物质基础。
3.3 气血瘀滞与肾络症瘕 气血瘀滞是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保护过程中,信号传导机
制异常的具体体现。在气血瘀滞阶段,细胞因子异常调控应该占据主导地位。细胞因子是一些具有高度生
物活性的可溶性蛋白或糖蛋白,它们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且各种生物活性可以重叠,但每种细胞因子又
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络病中的气血瘀滞的病理实质是络脉失养的结果,也就是说,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损伤后,细
胞因子网络调节平衡机制被打破,异常的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机制是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进一步损伤
及肾络症瘕形成的关键。
3.4 津凝痰结与肾络症瘕 津凝痰结反映了肾络症瘕的动态演变过程,在其形成过程中细胞外基质
(ECM)代谢异常占有重要地位,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均可产生ECM,ECM 的信息对它们也产生
反馈影响。
络毒蕴结与肾络症瘕形成密切相关,是多种病理产物积聚的结果,也是络病发展的晚期阶段。它反映
了细胞、组织形态学晚期的变化。络毒蕴结的生物学物质基础具有广泛的含义,涉及了不同的生物学层面;
针对不同的病证,络毒蕴结研究应着眼于相应层面的生物学物质基础。现代络病学说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肾络症瘕从属于络病学说,探讨肾络症瘕并赋予其现代生物学内涵是升华肾络症瘕学说的根本
要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吕仁和教授按中医病机理论将慢性肾脏病分为:“虚损”“虚劳”“虚衰”三期论治,并提出中医的病理假
说:早期(虚损期)的病理为“微型症瘕”,中期(虚劳期)的病理为“微小中型症瘕”,晚期(虚衰期)的
病理为“微小大型症瘕”,并指出早期可望康复,中期可望延缓,晚期可望维持。具体介绍如下。
1 肾络症瘕学说的提出
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络,包涵“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
称,脉络多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说所涉及的络,一般系广义的络。
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聚、流、通、化,即可以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
互化津血,是内外沟通的通道。
络是内外之邪侵袭的通路与途径,邪气犯络或久病入络,均导致络脉瘀滞,瘀血、气滞、痰湿、热毒
等诸邪瘀滞于络脉中,阻碍气机升降,气血运行,诸病由生。故络病是疾病传变的重要环节。
古人很早就对症瘕有了明确的概念,由积聚而成。“聚者,聚也,聚散而无常也”“瘕者,假也,假物以
成形也”,“积者,积也,积久而成形也”,“癥者,征也,有形而可征也”是对症瘕(积聚)的精辟论述。中
医文献有关症瘕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凝血蕴里不散,精液涩渗,著而不去,积乃成已。”《难经》则以
积聚分脏腑,认为“积乃主脏所生,痛不离其部,上下有终始”,与“聚者六府所成,始发无根本上下无留止,
痛无常发”不同。至《巢氏病源》别立症瘕之名,以不动者为癥,动则为瘕。后世多认为:“有聚有散为瘕,
聚而不散则成癥,久则成癥结。”凡是有形的肿块而坚著不移的,即可称为癥结,实际上就是中医的病理。
症瘕形成的原因,古人多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说:“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
相搏结所生也。”《丹溪心法要决》说:“积者有形之邪,或食、或痰、或血,积滞成块。”《血证论•瘀血》
说:“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则结为癥瘕。”痰、食、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滞脏腑经络之间,久而不去,积结形
成症瘕。《景岳全书•积聚》则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虚,四时有感,皆能成积。”
可见,病理产物滞留与正气虚弱有关。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勇者气行则已,怯着则着而为病也。”
“微型症瘕”,是各种疾病初始的病理,多由正气不足复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等诸种病因致脉络气机
阻滞、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气血瘀滞、津凝痰结、热毒蕴结等变化使症瘕形成,早期为微型,中期为小
型,晚期为中大型。
在肾脏疾病方面,吕仁和教授将络病理论与症瘕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肾脏疾病的根本病机为外感六
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调及禀赋不足等因素造成人体正气亏虚,邪气内着,或气结
血瘀阻滞不通,或痰湿邪毒留而不去,久病入络,造成气滞、血瘀、毒留,聚积于肾络,形成微型症瘕,
损伤肾脏,进而影响肾脏的功能。在早期,病损轻浅,正气损伤不重,有康复的机会。
2 肾络症瘕的形成是肾纤维化的病机关键
肾络症瘕为络病之一, 肾络通畅,能升能降,能开能合,能出能入,能收能放,各种精微物质得以施布于全
身内外,以维护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由于络脉是气血、水精、津液、营卫运行的基本通道,其内气血甚丰,任
何病邪久蕴络脉,必然导致化火、结热、成毒,形成络脉毒滞证,病久必然败坏形体。正是叶天士在《外感温
热篇》所说“久则络血瘀气凝滞……瘀浊水液相混”之义也。肾络症瘕,多以内外二因为病之始,亦有经病入络,
更有脏腑久病入络者。络脉亏虚,则气机不畅,不能御邪, 邪毒入络,形成微型症瘕,“邪毒所以入络,因络虚所
使。”。亦有因情志失调使气化功能失常,造成络脉气滞,血逆,聚而成为肾络症瘕,毒害肾之大络、小络、孙
络则病生也。临床上多见的络脉毒滞证有:毒滞脑络证、毒滞心络证、毒滞肺络证、毒滞肾络证、毒滞肝络
证、毒滞胃络证以及下肢络脉毒滞证等,而肾络症瘕即属毒滞肾络证。
由此,正气虚衰是肾纤维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脉络瘀滞,积久蕴毒,伤及络脉,
形成虚滞、瘀阻、毒损脉络的病理变化。因此肾纤维化从“虚、瘀、毒”不同侧面研究,治疗上确立补气扶
正,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攻补兼施的法则。
3 肾络症瘕的物质基础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40 ·
中 医 发 展
TCM development
肾络症瘕是肾病络病机制的主要结构载体,细胞、亚细胞结构、活性蛋白、细胞因子、基因等又是肾
络症瘕形成的主要影响物质因素。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气血瘀滞、津凝痰结、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是肾
络症瘕形成的关键。
3.1 血行不畅与肾络症瘕 血行不畅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相当广泛的含义,在络病的病理机制研究中,
不应将其简单、机械地理解为血液流动异常,而应主要回归于血管功能的调节异常。大量实验表明,在许
多血管机能障碍病例中,可以发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在肾络症瘕形成的病理机制中,血流动力学异常应为
血行不畅的表现形式,而血管机能障碍则是肾络症瘕的病理实质之一。
3.2 络脉失养与肾络症瘕 络脉失养实际上反映了细胞保护及损伤的两个方面,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
病变的进程正是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保护及损伤机制的矫枉失衡过程。在微血管病变中,由于
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壁玻璃样变,血管管腔闭塞,微血管瘤形成。络脉失养既是络病机制中的关键环
节,又是肾络症瘕形成的物质基础。
3.3 气血瘀滞与肾络症瘕 气血瘀滞是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保护过程中,信号传导机
制异常的具体体现。在气血瘀滞阶段,细胞因子异常调控应该占据主导地位。细胞因子是一些具有高度生
物活性的可溶性蛋白或糖蛋白,它们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且各种生物活性可以重叠,但每种细胞因子又
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络病中的气血瘀滞的病理实质是络脉失养的结果,也就是说,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损伤后,细
胞因子网络调节平衡机制被打破,异常的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机制是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进一步损伤
及肾络症瘕形成的关键。
3.4 津凝痰结与肾络症瘕 津凝痰结反映了肾络症瘕的动态演变过程,在其形成过程中细胞外基质
(ECM)代谢异常占有重要地位,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均可产生ECM,ECM 的信息对它们也产生
反馈影响。
络毒蕴结与肾络症瘕形成密切相关,是多种病理产物积聚的结果,也是络病发展的晚期阶段。它反映
了细胞、组织形态学晚期的变化。络毒蕴结的生物学物质基础具有广泛的含义,涉及了不同的生物学层面;
针对不同的病证,络毒蕴结研究应着眼于相应层面的生物学物质基础。现代络病学说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肾络症瘕从属于络病学说,探讨肾络症瘕并赋予其现代生物学内涵是升华肾络症瘕学说的根本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