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中华传统医学会中华医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云南省昆明市大树营市政小区)
摘要 中国的先哲们把天地变化的规律概括为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不可分割的中医的生理、病理、医理
和药理体系。“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正确的治疗时间,决定着最佳的治疗效果。”以此命题建立
起来的计算机辅助中医过程控制疗法,还原了中医整体性诊疗方法,使中国传统医术的有效性得以充分证
实。
关键词 中医过程控制;子午流注学说;中医智能化辅助;疑难杂症治疗
Abstract Chinese sages in the past summarized the change law of heaven and earth with the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based on which founded the indivisible physiology, pathology, medical knowledge and
pharmacolog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ct diagnose, therapeutic regimen and therapeutic
time decide the optim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computer-aid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 control
therapy founded based on this statement restores the integrat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effectiveness be fully confirm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 control; midnight-noon ebb-flow theory; intelligent
computer-aided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fficult miscellaneous diseases.
天体间星系和星球周而复始的有序运行,构成了不同的天体状态,英国科学家牛顿揭示为万有引力作
用,也构筑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然而除了万有引力对地球影响外,地球上的一切都受着太阳能量流动变化
的影响(地壳内外营力、大气环流、物种生长),就地球生物圈而言,更能感受和起作用的是各星球运行
时对太阳直接辐射能量产生的不同分布的变化。由于天体的作用,地球上的万物就有了阴阳的基本性质和
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基本分类。中国的先哲们把这种变化的规律概括为阴阳五行学说,并在中
医的生理、病理、医理和药理方面逐渐建立起完善而庞大的逻辑体系。
地球上呈现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生物体,都源于天体运动孕育发生的“阴阳二气”所造化。生活在茫茫大
地上的人类,由于各年间运气的变化,一年中四季的迁移,一月间月亮的盈亏,一日中阴阳之气的进退,
人的正气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自然社会一切有序和无序变异的影响。
天体运行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体的基本状态。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天人相应”,也叫“天人合一”。它是
中医科学性的根本逻辑起点,靠了它,中医才能千年不衰。古人取二十八个星宿,用来测定太阳、五星与
恒星的相对位置,以描写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变化。也开始把干支符号系统分为天道和地道两套,并赋予不
同的五行含义,建立起了“五运六气”的推演体系。几百亿年亘古不变的天体运行规律影响着地球地质演化、
大气环流、动植物生长,也造就了人体生长,气血运行的规律,即能量在人体内的交换规律,中医称为“子
午流注”。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腑辨证、本草、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学说集中反映了“远取诸物,近
取其身”的“天人合一”整体逻辑框架。
中国先哲在“天人合一”的基本观点的指导下,通过对人体的长期观察和探索,认为宇宙有无形无象之
三阴三阳的循环轨道场在运行“五运六气”,才能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迁;人体之内有无形无象之三阴三阳
的循环轨道场(即十二经脉路线)。在人体内若没有“十二经脉”的运动场,人就没有生命。《灵枢·经脉篇》黄
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
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6 ·
中 医 发 展
TCM development
所以应天道也。”脏腑经络与天体运行的时间规律相应的学说被称为“子午流注学说”。
描述子午流注基础理论的文献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难经》,有据可查的形成时期大约在宋、金时期。
约成书于公元1153 至1163 年间的《子午流注针经》是可考最早的子午流注专著。元《针经指南》《扁鹊
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杂说》中的子午流注内容趋向丰富;至明《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
等医著对子午流注及其重视,在发展宋金元子午流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总结;明代后期,“纳子”“纳
甲”概念明确提出,完备的子午流注针法体系最终确立。到了清代叶天士的《温病条辨》、陈惠畴所编的《经
脉图书》、严西亭《得配本草》、赵观澜的《医学指归》、姚澜的《本草分经》等医著提到了将子午流注运
用于药物的归经。并将经络、时辰及药物结合起来“何经之病,宜彤何经之药物”。徐灵胎提出“用药早暮不
合时,不为益,反能有其害”。这实际上提出了“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正确的治疗时间,决定着
最佳的治疗效果”的命题。
笔者多年来沉湎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应用的最大实证领域--中医方法的学习和求索,不断跟踪计算机
最新应用技术。随着中医各项基础研究的深入和收获,以及计算机面向对象编程、图像处理、四柱算法模
型的完善。摆脱了单一数据库构建模式,开始从系统整体的逻辑构架思维方式入手设计、探寻传统中医诊
治技术的逻辑路线,构建了中医过程控制疗法智能化辅助系统。
系统模块设计图
系统应用计算机智能技术,采取人机互动的方式,模拟传统中医方法和应用现代中医学研究成果,通
过传统中医病理信息获取方式,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时间诊断、经络诊断方法,对证提出整套的中医保
养和治疗方案,快速提供相关类证分析、经典验方、中成药(OTC)、针灸穴位、子午流注时间治疗,以
及食疗药膳、宜食食物、不宜食食物方案,有效地解决了中医临床中需要的相关海量信息提取和复杂的子
午流注计算方面的难题,成功的还原了中医对人体整体调理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中,运用子午流注方法建
立的中医过程控制的诊疗方法对亚健康、慢性顽症和疑难杂症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治愈率大大
功能选择菜单
时间诊
治模块
城
市
时
间
查
询
模
块
治疗模块 纳
支
法
模
块
纳
干
法
模
块
灵
龟
八
法
模
块
飞
腾
八
法
舌
像
病
证
库
方
剂
食
疗
十四经脉图像库
十
四
经
皮
部
城
市
经
度
常见病诊
治模块
望面诊
治模块
诊断模块
穴
位
图
像
资
皮部诊
治模块
常见症论
治模块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7·
中 医 发 展
TCM development
提高。总结下来表明:中医过程控制诊疗方法能够解决的千百年来中医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1)时间诊
断解决疑难杂症的诊断问题;2)按时服药解决中药疗法的有效性问题;3)分型解决多靶像复杂病证治疗
方案问题;4)即时解决转归病证调整方案问题;5)按不同归经时辰分别服药解决同方化裁中不能解决的
十八反十九畏问题。
案例1 糖尿病坏疽:某,女,74 岁,2011 年6 月27 日就诊。家人称:患糖尿病多年,经西医方法治
疗,身体日渐衰落,已长期住院卧床不起,逐渐发展成坏疽,已化脓生蛆,医院已无他法,只能截肢延续
生命,老人拒绝。观察为:体瘦,鹤腿,腿部浮肿,两眼光散无神,不语,身体虚衰已极,坐立不住,手
触之处呻吟叫疼,患处用消毒纱布缠裹,舌缩,舌上有苔,脉沉。辨证诊断为:气血两虚、肝脾不和、肝
火上炎、肾气虚、气虚血瘀;治疗方案以内补气血,清肝毒,补肾气;外活络收敛为治则,用OTC 制订
了中医过程控制调理方案。
案例2 顽固性大面积皮肤病:某,男,43 岁,2011 年11 月23 日就诊。自述:皮肤过敏四年余,奇
痒难忍,日晒更甚,晚2-3 时最痒,难以入睡,有头痛、口干、抽筋、阳痿、尿不尽。求医多年不能治愈,
靠激素止痒,越来越重。检查:湿疹发遍全身,血压90/70,舌红、苔厚、边齿、舌抖、有紫斑,甲淡、
手凉、腿肿、唇紫、目赤、巩膜黄、面红。诊断:三焦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肝火上炎、血虚内燥。
治疗方案以祛湿热,清肝胆,补肾气为治则,用OTC 制订了中医过程控制调理方案。
(中华传统医学会中华医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云南省昆明市大树营市政小区)
摘要 中国的先哲们把天地变化的规律概括为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不可分割的中医的生理、病理、医理
和药理体系。“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正确的治疗时间,决定着最佳的治疗效果。”以此命题建立
起来的计算机辅助中医过程控制疗法,还原了中医整体性诊疗方法,使中国传统医术的有效性得以充分证
实。
关键词 中医过程控制;子午流注学说;中医智能化辅助;疑难杂症治疗
Abstract Chinese sages in the past summarized the change law of heaven and earth with the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based on which founded the indivisible physiology, pathology, medical knowledge and
pharmacolog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ct diagnose, therapeutic regimen and therapeutic
time decide the optim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computer-aid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 control
therapy founded based on this statement restores the integrat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effectiveness be fully confirm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 control; midnight-noon ebb-flow theory; intelligent
computer-aided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fficult miscellaneous diseases.
天体间星系和星球周而复始的有序运行,构成了不同的天体状态,英国科学家牛顿揭示为万有引力作
用,也构筑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然而除了万有引力对地球影响外,地球上的一切都受着太阳能量流动变化
的影响(地壳内外营力、大气环流、物种生长),就地球生物圈而言,更能感受和起作用的是各星球运行
时对太阳直接辐射能量产生的不同分布的变化。由于天体的作用,地球上的万物就有了阴阳的基本性质和
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基本分类。中国的先哲们把这种变化的规律概括为阴阳五行学说,并在中
医的生理、病理、医理和药理方面逐渐建立起完善而庞大的逻辑体系。
地球上呈现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生物体,都源于天体运动孕育发生的“阴阳二气”所造化。生活在茫茫大
地上的人类,由于各年间运气的变化,一年中四季的迁移,一月间月亮的盈亏,一日中阴阳之气的进退,
人的正气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自然社会一切有序和无序变异的影响。
天体运行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体的基本状态。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天人相应”,也叫“天人合一”。它是
中医科学性的根本逻辑起点,靠了它,中医才能千年不衰。古人取二十八个星宿,用来测定太阳、五星与
恒星的相对位置,以描写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变化。也开始把干支符号系统分为天道和地道两套,并赋予不
同的五行含义,建立起了“五运六气”的推演体系。几百亿年亘古不变的天体运行规律影响着地球地质演化、
大气环流、动植物生长,也造就了人体生长,气血运行的规律,即能量在人体内的交换规律,中医称为“子
午流注”。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腑辨证、本草、五运六气、子午流注学说集中反映了“远取诸物,近
取其身”的“天人合一”整体逻辑框架。
中国先哲在“天人合一”的基本观点的指导下,通过对人体的长期观察和探索,认为宇宙有无形无象之
三阴三阳的循环轨道场在运行“五运六气”,才能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迁;人体之内有无形无象之三阴三阳
的循环轨道场(即十二经脉路线)。在人体内若没有“十二经脉”的运动场,人就没有生命。《灵枢·经脉篇》黄
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
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6 ·
中 医 发 展
TCM development
所以应天道也。”脏腑经络与天体运行的时间规律相应的学说被称为“子午流注学说”。
描述子午流注基础理论的文献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难经》,有据可查的形成时期大约在宋、金时期。
约成书于公元1153 至1163 年间的《子午流注针经》是可考最早的子午流注专著。元《针经指南》《扁鹊
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杂说》中的子午流注内容趋向丰富;至明《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
等医著对子午流注及其重视,在发展宋金元子午流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总结;明代后期,“纳子”“纳
甲”概念明确提出,完备的子午流注针法体系最终确立。到了清代叶天士的《温病条辨》、陈惠畴所编的《经
脉图书》、严西亭《得配本草》、赵观澜的《医学指归》、姚澜的《本草分经》等医著提到了将子午流注运
用于药物的归经。并将经络、时辰及药物结合起来“何经之病,宜彤何经之药物”。徐灵胎提出“用药早暮不
合时,不为益,反能有其害”。这实际上提出了“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正确的治疗时间,决定着
最佳的治疗效果”的命题。
笔者多年来沉湎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应用的最大实证领域--中医方法的学习和求索,不断跟踪计算机
最新应用技术。随着中医各项基础研究的深入和收获,以及计算机面向对象编程、图像处理、四柱算法模
型的完善。摆脱了单一数据库构建模式,开始从系统整体的逻辑构架思维方式入手设计、探寻传统中医诊
治技术的逻辑路线,构建了中医过程控制疗法智能化辅助系统。
系统模块设计图
系统应用计算机智能技术,采取人机互动的方式,模拟传统中医方法和应用现代中医学研究成果,通
过传统中医病理信息获取方式,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时间诊断、经络诊断方法,对证提出整套的中医保
养和治疗方案,快速提供相关类证分析、经典验方、中成药(OTC)、针灸穴位、子午流注时间治疗,以
及食疗药膳、宜食食物、不宜食食物方案,有效地解决了中医临床中需要的相关海量信息提取和复杂的子
午流注计算方面的难题,成功的还原了中医对人体整体调理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中,运用子午流注方法建
立的中医过程控制的诊疗方法对亚健康、慢性顽症和疑难杂症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治愈率大大
功能选择菜单
时间诊
治模块
城
市
时
间
查
询
模
块
治疗模块 纳
支
法
模
块
纳
干
法
模
块
灵
龟
八
法
模
块
飞
腾
八
法
舌
像
病
证
库
方
剂
食
疗
十四经脉图像库
十
四
经
皮
部
城
市
经
度
常见病诊
治模块
望面诊
治模块
诊断模块
穴
位
图
像
资
皮部诊
治模块
常见症论
治模块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7·
中 医 发 展
TCM development
提高。总结下来表明:中医过程控制诊疗方法能够解决的千百年来中医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1)时间诊
断解决疑难杂症的诊断问题;2)按时服药解决中药疗法的有效性问题;3)分型解决多靶像复杂病证治疗
方案问题;4)即时解决转归病证调整方案问题;5)按不同归经时辰分别服药解决同方化裁中不能解决的
十八反十九畏问题。
案例1 糖尿病坏疽:某,女,74 岁,2011 年6 月27 日就诊。家人称:患糖尿病多年,经西医方法治
疗,身体日渐衰落,已长期住院卧床不起,逐渐发展成坏疽,已化脓生蛆,医院已无他法,只能截肢延续
生命,老人拒绝。观察为:体瘦,鹤腿,腿部浮肿,两眼光散无神,不语,身体虚衰已极,坐立不住,手
触之处呻吟叫疼,患处用消毒纱布缠裹,舌缩,舌上有苔,脉沉。辨证诊断为:气血两虚、肝脾不和、肝
火上炎、肾气虚、气虚血瘀;治疗方案以内补气血,清肝毒,补肾气;外活络收敛为治则,用OTC 制订
了中医过程控制调理方案。
案例2 顽固性大面积皮肤病:某,男,43 岁,2011 年11 月23 日就诊。自述:皮肤过敏四年余,奇
痒难忍,日晒更甚,晚2-3 时最痒,难以入睡,有头痛、口干、抽筋、阳痿、尿不尽。求医多年不能治愈,
靠激素止痒,越来越重。检查:湿疹发遍全身,血压90/70,舌红、苔厚、边齿、舌抖、有紫斑,甲淡、
手凉、腿肿、唇紫、目赤、巩膜黄、面红。诊断:三焦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肝火上炎、血虚内燥。
治疗方案以祛湿热,清肝胆,补肾气为治则,用OTC 制订了中医过程控制调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