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山
(柔佛州中医师公会,马来西亚)
摘要 手汗症是多汗症其中的一种,是相当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功能性局部异常多汗,至今尚未有一个完
善的治疗方法,笔者经文献复习、临床总结,粗略的归纳出4种较常用的辨证方法,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更
多参考。
关键词 手汗症;中医辨证
Abstract The palmar hyperhidrosis disease is a fairly common unexplained features of sweating abnormalities
in localized part of our body, it has not yet been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ill now; By the literature review,
clinical summary, there are four more commonly used dialectical methods for reference.
KeywordsPalmar Hyperhidrosis;TCM Dialectical
手汗症是由汗腺分泌过于旺盛所引起手部多汗的一种疾病,在医学上属于局限性多汗症的范畴[1]。本
症多因局部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生理反应所造成,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工作压力、心情烦躁或生活焦
虑等,都能使神经冲动增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而使手掌部排汗异常。手汗症在青少年发病率较高,
大部分自孩童时期就患有轻微的手汗症,到了青春期逐渐加重,严重时还会并发湿疹性皮炎。学龄期的青
少年,常因过量手汗而影响学习与生活,他们往往不敢与人牵手或握手,对自己缺乏自信,有的在成年后
还会造成他们在工作与社交活动上的不便与烦恼,最后甚至造成心里障碍。
1.论生理,病理之汗
现代医学认为手汗症都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汗腺分泌过多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交
感神经通过控制汗出散热来调节人体的体温,但多汗症患者的出汗失去了控制,也起不了调节体温
的作用[2]。中医《素问•阴阳别论》云: “阳加于阴谓之汗”[3], 阳是指体内的阳气, 阴是指体内的阴液, 汗乃
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 从玄府排出的液体, 是一种生理性物质。精气胜, 乃为汗。《温病条辨》曰: “汗
也者, 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 以阳气为运用, 以阴精为材料。”可见汗液正常有赖阴精、
阳气的调和充盛。《医碥•汗》云: “汗者, 水也, 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 上升则为津, 下降则为尿, 外泄
则为汗。”因此汗属人体津液范畴, 受机体气血津液代谢机制的调节。《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
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3], 故汗受胃纳、脾
运、肺散和肾脏膀胱气化的调节。《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藏化液, 心为汗[3]。”《医宗必读•汗》云: “心
之所藏, 在内者为血, 发于外者为汗, 汗者心之液也”, 汗与五脏中心的关系为密切。生理之汗与气温高低
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 气湿不行,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52 8•
临 证 体 会
Clinical experience
水下留于膀胱, 则为尿与气。[3]”可见汗是人体津液排泄的方式之一, 与其他形式的津液, 如尿等可相互影
响, 在体内可相互转化。综上所述, 汗液正常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心、三焦为
要, 若脏腑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过程, 导致出现邪汗之症。汗症可以表现为局部
出汗、大汗、汗出有时或阵阵汗出,由于阳气阴精不足、运行通道不畅、阳不布阴所致, 故多伴有其他气血
津液改变。
2.中医辨证思维
2.1 阳明热盛 《伤寒论》208 条“手足橄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220 条“但发潮热,
手足黎浆汗出,大便难谙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4]。”可见,手足出汗是燥屎内结的主要指征,是
阳明腑证的主症之一。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
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4]。”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亦曰:
“肠胃中有实热者,仲景承气症,谓手足戳橄然汗出,乃肠胃热甚而旁达四肢。”可见,阳明热盛,津液受
伤,未能遍身汗出,仅能从阳明所主的四肢旁达,故见手足汗出。
2.2 脾胃湿蒸,迫津为汗 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应出有关症状,饮食不节或外感
湿邪,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蒸久化热,湿热旁达四末则为手足汗出,明•孙一奎在《赤水玄珠•手足汗》
曰:“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脚汗为脾经湿热内
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清•何梦瑶《医偏》也曰:
“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
汗耳。”所以,手足汗出缘于脾胃湿热蕴蒸,迫津为汗,旁达四肢所致。
2.3 心肾阴虚,迫津外泄 心主血,肾藏精,劳神过度,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阴液不足,虚火内
生,心液被迫不能自藏,外泄作汗。《医宗必读》“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
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医偏•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
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可见,心肾阴虚,而阳偏亢,迫津外泄,达于四末,也可致手足
心汗。
2.4 脾胃虚寒,冷汗外溢 临床也有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而手足出汗者。如《伤寒论》191 条:“阳明
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4]。”此时中阳不足,胃
中虚冷,阳气不固,失于固摄,故手足汗出。《吴中医集•汗》曰:“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
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可见,脾胃虚弱,阴寒
内盛,肠道寒凝冷结,而中气困滞,无力收摄,亦可形成冷汗外溢手足。
3.病案举例
男,33 岁,工程师。2012 年4 月4 日初诊。
患者主诉自小手心汗出,在生活上造成很大的困扰,每因工作紧张而加重,晚上休息或喝冷饮后手汗
可以稍微缓解。患者曾接受过西医治疗,服用过交感神经抑制剂、手掌局部注射过肉毒杆菌素、也采用过
离子导入法等治疗,但均无明显疗效。今特来就诊中医。刻下患者手足心汗出,自觉身体烦热,口干欲饮,
精神紧张,夜寐不安,舌红苔薄白少津,脉细数。
辨证:心阴不足,迫津外泄。治则: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固涩止汗。
方用: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煅牡蛎、煅龙骨、糯稻根须、桑叶。(用药1 周)
二诊,患者告知服上药后症状改善,刻下手心汗减,但见四肢不温,便溏,舌胖苔薄白,脉细。辨证:
脾胃虚寒,气血不得通达四末,冷汗外溢。治则:健脾温阳,补血散寒,固涩止汗。
方用:当归四逆汤合甘麦大枣汤,煅牡蛎、煅龙骨、糯稻根须、五味子。(用药1 周)
三诊,患者告知手汗有明显改善,仅在紧张时手汗明显,现症见口渴咽干,身体烦热,汗出黏腻,脉
弦数,舌红苔厚白。辨证:肝气失和(汗出过度,子盗母气);脾失健运(汗出太过、母病及子)。治则;
益气养阴,抑木扶土,固涩止汗。
方用:生脉散合逍遥散加钩藤、白蒺藜、蝉蜕、浮小麦、煅牡蛎、煅龙骨、糯稻根须。(用药1 周)
四诊,患者告知手汗仍存,可情绪较稳定,刻下自觉烦热,口干欲饮依旧。辨证:气阴两虚,阳明经
热。治则: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固涩止汗。
方用:生脉散合竹叶石膏汤加浮小麦、煅牡蛎、煅龙骨、糯稻根须。(用药1 周)
五诊,患者手汗基本稳定,情绪,睡眠,烦热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故善后仍继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固涩止汗之法调理。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529•
临 证 体 会
Clinical experience
按:虽然在上述病例当中用过不同的辨证思维去治疗,但病者在每次的治疗当中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这体现中医看诊的灵活性、多变性,也体现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如《伤寒论》16 条:“观其脉证,知犯
何逆,随证治之”[4],表明了中的医治法是多途径的。患者汗症虽自小而发,病程日久,但仅1 个月的治疗,
所有症情基本痊愈。本症以益气养阴,固摄止汗之法贯彻始终,兼以清热、缓急、补虚而取得显著疗效,
治疗当中充分体现了标本兼顾的特点,故特此总结并与同道分享。
4.小结
手汗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数手汗症患者自幼儿时期即出现症状,到青春期逐渐加剧。手汗症在
西医学治疗一直都是棘手的问题,虽有许多治疗方法,但是常常面临无效或副作用甚多。尽管汗出为一种
生理现象,但对于手汗症的病因病机及诊治仍不容忽视,避免迁延日久而变换他证,造成治疗上的麻烦,
应鼓励患者及早治疗,才能有效的根治。据历代中医学家的临床经验总结,文献的统计,中医学在治疗手
汗症具有一定的优势。希望凭藉此文,能避免大家在临床上仅一味的以“汗为心之液”的单一依据,造成临
证上的思想麻痹而为临床治疗拓展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医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1
[2] 鲁兆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784-793.
[3] 王洪图.内经选读[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2-66.
[4] 熊曼琪.伤寒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5):200-236.
(柔佛州中医师公会,马来西亚)
摘要 手汗症是多汗症其中的一种,是相当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功能性局部异常多汗,至今尚未有一个完
善的治疗方法,笔者经文献复习、临床总结,粗略的归纳出4种较常用的辨证方法,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更
多参考。
关键词 手汗症;中医辨证
Abstract The palmar hyperhidrosis disease is a fairly common unexplained features of sweating abnormalities
in localized part of our body, it has not yet been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ill now; By the literature review,
clinical summary, there are four more commonly used dialectical methods for reference.
KeywordsPalmar Hyperhidrosis;TCM Dialectical
手汗症是由汗腺分泌过于旺盛所引起手部多汗的一种疾病,在医学上属于局限性多汗症的范畴[1]。本
症多因局部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生理反应所造成,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工作压力、心情烦躁或生活焦
虑等,都能使神经冲动增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而使手掌部排汗异常。手汗症在青少年发病率较高,
大部分自孩童时期就患有轻微的手汗症,到了青春期逐渐加重,严重时还会并发湿疹性皮炎。学龄期的青
少年,常因过量手汗而影响学习与生活,他们往往不敢与人牵手或握手,对自己缺乏自信,有的在成年后
还会造成他们在工作与社交活动上的不便与烦恼,最后甚至造成心里障碍。
1.论生理,病理之汗
现代医学认为手汗症都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汗腺分泌过多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交
感神经通过控制汗出散热来调节人体的体温,但多汗症患者的出汗失去了控制,也起不了调节体温
的作用[2]。中医《素问•阴阳别论》云: “阳加于阴谓之汗”[3], 阳是指体内的阳气, 阴是指体内的阴液, 汗乃
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 从玄府排出的液体, 是一种生理性物质。精气胜, 乃为汗。《温病条辨》曰: “汗
也者, 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 以阳气为运用, 以阴精为材料。”可见汗液正常有赖阴精、
阳气的调和充盛。《医碥•汗》云: “汗者, 水也, 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 上升则为津, 下降则为尿, 外泄
则为汗。”因此汗属人体津液范畴, 受机体气血津液代谢机制的调节。《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
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3], 故汗受胃纳、脾
运、肺散和肾脏膀胱气化的调节。《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藏化液, 心为汗[3]。”《医宗必读•汗》云: “心
之所藏, 在内者为血, 发于外者为汗, 汗者心之液也”, 汗与五脏中心的关系为密切。生理之汗与气温高低
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 气湿不行,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52 8•
临 证 体 会
Clinical experience
水下留于膀胱, 则为尿与气。[3]”可见汗是人体津液排泄的方式之一, 与其他形式的津液, 如尿等可相互影
响, 在体内可相互转化。综上所述, 汗液正常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心、三焦为
要, 若脏腑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过程, 导致出现邪汗之症。汗症可以表现为局部
出汗、大汗、汗出有时或阵阵汗出,由于阳气阴精不足、运行通道不畅、阳不布阴所致, 故多伴有其他气血
津液改变。
2.中医辨证思维
2.1 阳明热盛 《伤寒论》208 条“手足橄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220 条“但发潮热,
手足黎浆汗出,大便难谙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4]。”可见,手足出汗是燥屎内结的主要指征,是
阳明腑证的主症之一。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
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4]。”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手足汗》亦曰:
“肠胃中有实热者,仲景承气症,谓手足戳橄然汗出,乃肠胃热甚而旁达四肢。”可见,阳明热盛,津液受
伤,未能遍身汗出,仅能从阳明所主的四肢旁达,故见手足汗出。
2.2 脾胃湿蒸,迫津为汗 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应出有关症状,饮食不节或外感
湿邪,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蒸久化热,湿热旁达四末则为手足汗出,明•孙一奎在《赤水玄珠•手足汗》
曰:“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脚汗为脾经湿热内
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清•何梦瑶《医偏》也曰:
“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
汗耳。”所以,手足汗出缘于脾胃湿热蕴蒸,迫津为汗,旁达四肢所致。
2.3 心肾阴虚,迫津外泄 心主血,肾藏精,劳神过度,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阴液不足,虚火内
生,心液被迫不能自藏,外泄作汗。《医宗必读》“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
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医偏•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
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可见,心肾阴虚,而阳偏亢,迫津外泄,达于四末,也可致手足
心汗。
2.4 脾胃虚寒,冷汗外溢 临床也有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而手足出汗者。如《伤寒论》191 条:“阳明
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4]。”此时中阳不足,胃
中虚冷,阳气不固,失于固摄,故手足汗出。《吴中医集•汗》曰:“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
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可见,脾胃虚弱,阴寒
内盛,肠道寒凝冷结,而中气困滞,无力收摄,亦可形成冷汗外溢手足。
3.病案举例
男,33 岁,工程师。2012 年4 月4 日初诊。
患者主诉自小手心汗出,在生活上造成很大的困扰,每因工作紧张而加重,晚上休息或喝冷饮后手汗
可以稍微缓解。患者曾接受过西医治疗,服用过交感神经抑制剂、手掌局部注射过肉毒杆菌素、也采用过
离子导入法等治疗,但均无明显疗效。今特来就诊中医。刻下患者手足心汗出,自觉身体烦热,口干欲饮,
精神紧张,夜寐不安,舌红苔薄白少津,脉细数。
辨证:心阴不足,迫津外泄。治则: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固涩止汗。
方用: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煅牡蛎、煅龙骨、糯稻根须、桑叶。(用药1 周)
二诊,患者告知服上药后症状改善,刻下手心汗减,但见四肢不温,便溏,舌胖苔薄白,脉细。辨证:
脾胃虚寒,气血不得通达四末,冷汗外溢。治则:健脾温阳,补血散寒,固涩止汗。
方用:当归四逆汤合甘麦大枣汤,煅牡蛎、煅龙骨、糯稻根须、五味子。(用药1 周)
三诊,患者告知手汗有明显改善,仅在紧张时手汗明显,现症见口渴咽干,身体烦热,汗出黏腻,脉
弦数,舌红苔厚白。辨证:肝气失和(汗出过度,子盗母气);脾失健运(汗出太过、母病及子)。治则;
益气养阴,抑木扶土,固涩止汗。
方用:生脉散合逍遥散加钩藤、白蒺藜、蝉蜕、浮小麦、煅牡蛎、煅龙骨、糯稻根须。(用药1 周)
四诊,患者告知手汗仍存,可情绪较稳定,刻下自觉烦热,口干欲饮依旧。辨证:气阴两虚,阳明经
热。治则: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固涩止汗。
方用:生脉散合竹叶石膏汤加浮小麦、煅牡蛎、煅龙骨、糯稻根须。(用药1 周)
五诊,患者手汗基本稳定,情绪,睡眠,烦热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故善后仍继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固涩止汗之法调理。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529•
临 证 体 会
Clinical experience
按:虽然在上述病例当中用过不同的辨证思维去治疗,但病者在每次的治疗当中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这体现中医看诊的灵活性、多变性,也体现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如《伤寒论》16 条:“观其脉证,知犯
何逆,随证治之”[4],表明了中的医治法是多途径的。患者汗症虽自小而发,病程日久,但仅1 个月的治疗,
所有症情基本痊愈。本症以益气养阴,固摄止汗之法贯彻始终,兼以清热、缓急、补虚而取得显著疗效,
治疗当中充分体现了标本兼顾的特点,故特此总结并与同道分享。
4.小结
手汗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数手汗症患者自幼儿时期即出现症状,到青春期逐渐加剧。手汗症在
西医学治疗一直都是棘手的问题,虽有许多治疗方法,但是常常面临无效或副作用甚多。尽管汗出为一种
生理现象,但对于手汗症的病因病机及诊治仍不容忽视,避免迁延日久而变换他证,造成治疗上的麻烦,
应鼓励患者及早治疗,才能有效的根治。据历代中医学家的临床经验总结,文献的统计,中医学在治疗手
汗症具有一定的优势。希望凭藉此文,能避免大家在临床上仅一味的以“汗为心之液”的单一依据,造成临
证上的思想麻痹而为临床治疗拓展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医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1
[2] 鲁兆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784-793.
[3] 王洪图.内经选读[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2-66.
[4] 熊曼琪.伤寒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5):20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