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卫生部统计,截至2011 年12 月31 日,历年累计报告HIV/AIDS 444712 例,其中HIV 感染者177310
例,艾滋病患者174399 例,死亡报告93003 例。 2011 年报告HIV/AIDS 92940 例,其中HIV 感染者53757
例,艾滋病患者39183 例,死亡21234 例。我国艾滋病疫情总体上保持了0.058%的低流行态势,但疫情依
然呈上升趋势,估计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仍在增加。流行特点为:1)从整体疫情看,依然呈上
升趋势,但增速减缓;2)艾滋病既往感染者集中进入发病期,死亡人数上升;3)从传播途径看,以性途
经传播为主,并且持续升高;4)从人群分布看,高危人群中吸毒者感染率有所下降,男性同性性行为者
上升迅速;各类、各年龄段人群均有报告,其中,老年男性和青年学生上升较快;5)从地域分布看,城
镇居民报告数增幅较大,局部地区疫情严重;6)从全球看,我国的感染者和患者数约占全球的五十分之
一,仍属低流行国家。
2010 年12 月31 日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
医药的作用,扩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规模,卫生、中医药部门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人员的培训,提高治疗质量。”在《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 年)中提到:“到2015
年,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比2010 年增加70%;卫生、中医药部门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扩大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规模;加强艾滋病诊疗能力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艾滋病中医药治疗方案,提高临床
疗效。探索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质量。”这些都为今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工作
指明了方向。
1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呈现的特点
1.1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能力显著提高1)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参与度逐步提升:试点项目的覆盖范围、
受益人数逐年上升。从最初的5 省扩大到19 省,累计救治的患者数量从最初的2300 多上升至17110 人。
2)从事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医疗和科研机构初具规模:专门从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机构和队伍逐步增
加和壮大,有科研院所、传染病医院、大学;其中包括46 家临床与科研单位,36 家传染病院和研究所、
13 家大学。3)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队伍不断壮大:通过“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和“试点
项目”共培训8000 多人次,建立了一支覆盖全国19 个省市(自治区)、老中青结合的中医艾滋病临床与基
础研究队伍,直接参与人员近1000 人。
1.2 规范化研究的程度逐步提高近年来,采用随机双盲对照(RCT)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医
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中。1986-2010 年的158 篇临床研究文献报道采用RCT 方法的占近10%,虽然比
例仍然比较低,但均为2000 年以后发表。如采用RCT 方法的9 个临床试验表明,中医药对某些HIV 相关
疾病有效,如泻痢康治疗腹泻、半夏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等。一些临床RCT 试验表明,中医药治
疗可以稳定或提高HIV/AIDS 患者的免疫功能。
1.3 切入点更加清晰通过20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切入点更加清晰:1)未达到HAART
治疗标准的HIV 感染者;2)HAART 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患者;3)HAART 疗法引起的毒副作用、
耐药以及机会性感染等方面。
2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取得的成果
2.1 试点项目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实施中医药对艾滋病患者的干预治疗,延长感染者的发病时间,提高患者生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7•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
存质量,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同时探索中医治疗艾滋病方案,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比较规范、优质、方便、
可及的中医治疗服务,卫生部、财政部和我局于2004 年开始联合实施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试
点项目于2004 年8 月启动,项目省有河北、安徽、河南、湖北、广东;2005 年新增北京、江西、湖南、
广西、云南和陕西;2006 年新增黑龙江、吉林、四川、重庆;2009 年新增新疆、甘肃;2010 年新增浙江、
上海。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由900 万元增至2.2 亿元(2004-2010 年),主要用于中药费、临床检测、人
员培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等,为近万名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提供了免费中医药治疗。截止到2011 年10 月
底,“试点项目”累计治疗17110 例,正在治疗10771 例,累计脱落4027 例,累计死亡1528 例。
2.1.1 选择患者的原则1)不到服西药标准而愿意服中药者;2)不能耐受西药副作用者-停西药改服
中药;3)用HAART 同时,由于少许副作用,或生存质量不好,或某些机会性感染,而愿意服用中药者。
2.1.2 临床治疗采用中药汤剂和固定制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进行疗效判定;中药制剂
有:健脾燥湿、益气补血的益爱康胶囊;健脾益肾、清热解毒的扶正抗毒胶囊、康爱保生胶囊;补脾益肾、
益气固本的芪苓益气片;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的艾可清胶囊;其他还有泻利康、爱珍片、解毒护肝颗粒、
湘A 颗粒、抗艾片、托里败毒散等。中医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症候、舌苔、脉象等情况进行中医辨证施治;
剂型包括汤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等。
2.1.3 观察指标1)安全性指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X 线检测,每3 月检测1 次;
2)疗效性指标: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体重等,每月观察记录1 次;CD4 细胞:每3 月检测1
次;病毒载量:每半年检测1 次。
2.1.4 疗效判断根据《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临床技术方案》中的规定从临床症状、体征、体重、
免疫功能等方面进行判断。
2.1.5 取得的成绩临床方面:2009 年底对8946 例HIV/AIDS 患者的累计治疗4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表明中医药可以明显改善发热、乏力、气短、咳嗽、纳呆、腹泻、皮疹等症状体征;单用中医治疗HIV 感
染者,可使CD4 计数下降幅度减慢,平均每年下降约12 个/mm3,低于CD4 每年平均自然下降数(30-50
个/ mm3);中西药合用的艾滋病患者CD4 计数平均每年上升约15 个/ mm3。通过本项目实施,充分表明
中医药可阶段性地提高和稳定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为不能接受抗病毒
治疗的患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扩大救治范围,为构建新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受到患者、患者家属和当地政府的欢迎,接受治
疗的患者情绪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战胜疾病、生产自救的信心得以增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采用单纯中药和中西药合用的方式,对大量的HIV 病毒携带者、
服抗病毒药后因副作用而退出的患者、以及主动要求服用中药者进行治疗,扩大了政府实施关怀救治的范
围,体现了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优势与作用。
实践证明,规范的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有确切的疗效,可明显改善艾滋病患者发热、咳嗽、乏力、腹
泻、气短、皮疹、粘膜溃疡等临床症状,提高和稳定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抗病
毒药物的毒副作用。临床数据分析结果也提示:中医药治疗对发热、咳嗽、乏力、纳呆、腹泻等主要症状
改善明显,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较大。其中,以改善乏力、增加体重最为突出。此外,通过这几年的
观察,发现患者CD4 淋巴细胞变化呈稳定和逐渐上升的态势。
2.1.6 项目的管理机制为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国家局和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在管理和机制方面
还开展了许多工作。1)建立领导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国家局成立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
项目省成立了卫生厅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项目管理上,制定了《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
项目管理方案》等管理文件,明确了项目目标、实施内容和组织管理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项
目实施细则和配套工作制度,从项目定位、患者选择、工作流程、人员职责、技术培训、药品管理、经费
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做出明确规定,并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符合中医药防治艾
滋病工作特点和需要的组织管理体系。2)完善技术方案,注重资料积累。国家局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
点项目实施之初,即组织专家制定了临床技术方案。此后,根据临床实践不断进行完善。在项目实施过程
中,注重临床资料的积累,目前已有较为完整的病历9000 多份,并实现了资料的数据化,为相关科研的
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料。3)建立救治体系,探索救治模式。国家局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了艾滋病
中医药防治中心,在项目省开展了治疗基地和治疗点建设。各项目省建立了以省级机构为技术支撑、以县
级中医医院为主要依托、以患者集中的乡村卫生室或城市定点医院为诊疗现场、各级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
临床救治体系,并针对不同感染途径的艾滋病患者特点,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状况,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 8•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
的诊疗和管理模式。4)加强人员培训,做好基层发动。加强临床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省培训骨
干人员近千人,各项目省份培训近万人次。通过技术培训和临床实践,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水平不断提高的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技术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医务人员的作用。成立了国家级和省、市级专家组,并组织专
家定期巡诊、会诊,指导基层工作,保证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的规范实施,提高了对艾滋患
者的辨证论治水平。充分调动县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贴近群众,熟悉情况,
服务方便的优势,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中医药服务。5)为了更好地进行病历管理,便于统计、
分析,还开发了计算机管理软件;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有关部门协调,制定了有利于项目实施的政策;
省级中医管理部门与药监、医政、疾控等部门积极协调,以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重大专项
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综合研究”项目共设置7 个课题,其中临床课题3 个(分别
以无症状期、免疫重建、机会性感染为切入点),应用基础3 个(证候学研究、疗效评价、复方优化和动
物模型),基地建设2 个(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北京地坛医院)。
2.2.1 临床研究初步形成了针对无症状期HIV 感染、机会性感染、减小HAART 毒副作用和免疫功能
重建的中医(中西医)治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2.2.2 应用基础研究初步明确了艾滋病中医常见证候及其分布和动态演变规律;基本构建了中医药治
疗艾滋病疗效评价标准体系;创建了2 个具有中医证候特征的猴艾滋病(SIV)动物模型。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综合研究同时形成了《艾滋病中医辨证系统》、《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艾滋病
红外诊断系统》;形成了HIV/AIDS PRO 量表和HIVQOL-BREF 量表及其应用手册、中国农村版
HIVQOL-BREF 量表初稿,制订行业技术标准1 项。建立了一支覆盖全国14 个省市(自治区)、多学科交
叉、老中青结合的中医艾滋病临床与基础研究队伍,直接参与人员约789 人。获得专利1 项,申请专利4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 项,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61 篇,SCI 论文22 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
后合计172 名。
2.3 中药新药开发在艾滋病中药新药研发方面,目前获SFDA 批准上市的中药新药为唐草片,已获临
床批文的有艾奇康胶囊、克艾特胶囊、复方三黄片、乾坤宁片、艾宁颗粒、艾复康胶囊、复方SH、祛毒
增宁胶囊、爱可扶正片、艾伏平胶囊、喘可治注射液等;目前已经完成新药临床试验的有艾奇康胶囊、艾
复康胶囊等。
3 取得的社会效益
3.1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工作得到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受到患
者、患者家属和当地政府的欢迎,接受治疗的患者情绪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战胜疾病、生产自救的
信心得以增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2 成为艾滋病防治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医药的参与为不能接受或不愿意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开辟新
的治疗途径,扩大救治范围,为构建新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3.3 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中坦两国政府签订、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坦桑莫西比
利国立医院承担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合作项目已走过20 多年的历程,派出驻坦专家50 余名,治疗过上万
人次的HIV/AIDS 患者;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科研和临床人员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
逐步拓宽视野,积极主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国际影响力。
4 下一步工作设想
尽管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治性的疾病,中医药
要充分发挥其治疗艾滋病的优势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4.1 丰富科学研究内容,建立中西结合的防控体系1)探索针对不同病理阶段、不同机会性感染、不
同靶点的中医(中西药联合)治疗的综合方案和有效中药;2)验证和推广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体系的运用(病
毒、免疫、症状体征、生存质量等主客观相结合的疗效判定);3)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模
式,增加中医药的治疗参与度,丰富治疗手段,提高临床效果。
4.2 扩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宣传,提高对中医的认识加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
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使得公众充分了解并接受中医药防治艾滋病
的工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扩大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影响力。
4.3 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我局是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平台,进
一步加强和卫生部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和省级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等的沟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9•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
通协调,明确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疗机构参与艾滋病治疗工作的方式、途径,制定完善相关工作
制度;加强与国家CDC 的合作,争取信息共享,资源共用。
卫生部统计,截至2011 年12 月31 日,历年累计报告HIV/AIDS 444712 例,其中HIV 感染者177310
例,艾滋病患者174399 例,死亡报告93003 例。 2011 年报告HIV/AIDS 92940 例,其中HIV 感染者53757
例,艾滋病患者39183 例,死亡21234 例。我国艾滋病疫情总体上保持了0.058%的低流行态势,但疫情依
然呈上升趋势,估计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仍在增加。流行特点为:1)从整体疫情看,依然呈上
升趋势,但增速减缓;2)艾滋病既往感染者集中进入发病期,死亡人数上升;3)从传播途径看,以性途
经传播为主,并且持续升高;4)从人群分布看,高危人群中吸毒者感染率有所下降,男性同性性行为者
上升迅速;各类、各年龄段人群均有报告,其中,老年男性和青年学生上升较快;5)从地域分布看,城
镇居民报告数增幅较大,局部地区疫情严重;6)从全球看,我国的感染者和患者数约占全球的五十分之
一,仍属低流行国家。
2010 年12 月31 日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
医药的作用,扩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规模,卫生、中医药部门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人员的培训,提高治疗质量。”在《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 年)中提到:“到2015
年,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比2010 年增加70%;卫生、中医药部门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扩大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规模;加强艾滋病诊疗能力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艾滋病中医药治疗方案,提高临床
疗效。探索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质量。”这些都为今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工作
指明了方向。
1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呈现的特点
1.1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能力显著提高1)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参与度逐步提升:试点项目的覆盖范围、
受益人数逐年上升。从最初的5 省扩大到19 省,累计救治的患者数量从最初的2300 多上升至17110 人。
2)从事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医疗和科研机构初具规模:专门从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机构和队伍逐步增
加和壮大,有科研院所、传染病医院、大学;其中包括46 家临床与科研单位,36 家传染病院和研究所、
13 家大学。3)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队伍不断壮大:通过“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和“试点
项目”共培训8000 多人次,建立了一支覆盖全国19 个省市(自治区)、老中青结合的中医艾滋病临床与基
础研究队伍,直接参与人员近1000 人。
1.2 规范化研究的程度逐步提高近年来,采用随机双盲对照(RCT)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医
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中。1986-2010 年的158 篇临床研究文献报道采用RCT 方法的占近10%,虽然比
例仍然比较低,但均为2000 年以后发表。如采用RCT 方法的9 个临床试验表明,中医药对某些HIV 相关
疾病有效,如泻痢康治疗腹泻、半夏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等。一些临床RCT 试验表明,中医药治
疗可以稳定或提高HIV/AIDS 患者的免疫功能。
1.3 切入点更加清晰通过20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切入点更加清晰:1)未达到HAART
治疗标准的HIV 感染者;2)HAART 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患者;3)HAART 疗法引起的毒副作用、
耐药以及机会性感染等方面。
2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取得的成果
2.1 试点项目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实施中医药对艾滋病患者的干预治疗,延长感染者的发病时间,提高患者生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7•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
存质量,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同时探索中医治疗艾滋病方案,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比较规范、优质、方便、
可及的中医治疗服务,卫生部、财政部和我局于2004 年开始联合实施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试
点项目于2004 年8 月启动,项目省有河北、安徽、河南、湖北、广东;2005 年新增北京、江西、湖南、
广西、云南和陕西;2006 年新增黑龙江、吉林、四川、重庆;2009 年新增新疆、甘肃;2010 年新增浙江、
上海。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由900 万元增至2.2 亿元(2004-2010 年),主要用于中药费、临床检测、人
员培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等,为近万名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提供了免费中医药治疗。截止到2011 年10 月
底,“试点项目”累计治疗17110 例,正在治疗10771 例,累计脱落4027 例,累计死亡1528 例。
2.1.1 选择患者的原则1)不到服西药标准而愿意服中药者;2)不能耐受西药副作用者-停西药改服
中药;3)用HAART 同时,由于少许副作用,或生存质量不好,或某些机会性感染,而愿意服用中药者。
2.1.2 临床治疗采用中药汤剂和固定制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进行疗效判定;中药制剂
有:健脾燥湿、益气补血的益爱康胶囊;健脾益肾、清热解毒的扶正抗毒胶囊、康爱保生胶囊;补脾益肾、
益气固本的芪苓益气片;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的艾可清胶囊;其他还有泻利康、爱珍片、解毒护肝颗粒、
湘A 颗粒、抗艾片、托里败毒散等。中医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症候、舌苔、脉象等情况进行中医辨证施治;
剂型包括汤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等。
2.1.3 观察指标1)安全性指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X 线检测,每3 月检测1 次;
2)疗效性指标: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体重等,每月观察记录1 次;CD4 细胞:每3 月检测1
次;病毒载量:每半年检测1 次。
2.1.4 疗效判断根据《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临床技术方案》中的规定从临床症状、体征、体重、
免疫功能等方面进行判断。
2.1.5 取得的成绩临床方面:2009 年底对8946 例HIV/AIDS 患者的累计治疗4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表明中医药可以明显改善发热、乏力、气短、咳嗽、纳呆、腹泻、皮疹等症状体征;单用中医治疗HIV 感
染者,可使CD4 计数下降幅度减慢,平均每年下降约12 个/mm3,低于CD4 每年平均自然下降数(30-50
个/ mm3);中西药合用的艾滋病患者CD4 计数平均每年上升约15 个/ mm3。通过本项目实施,充分表明
中医药可阶段性地提高和稳定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为不能接受抗病毒
治疗的患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扩大救治范围,为构建新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受到患者、患者家属和当地政府的欢迎,接受治
疗的患者情绪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战胜疾病、生产自救的信心得以增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采用单纯中药和中西药合用的方式,对大量的HIV 病毒携带者、
服抗病毒药后因副作用而退出的患者、以及主动要求服用中药者进行治疗,扩大了政府实施关怀救治的范
围,体现了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优势与作用。
实践证明,规范的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有确切的疗效,可明显改善艾滋病患者发热、咳嗽、乏力、腹
泻、气短、皮疹、粘膜溃疡等临床症状,提高和稳定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抗病
毒药物的毒副作用。临床数据分析结果也提示:中医药治疗对发热、咳嗽、乏力、纳呆、腹泻等主要症状
改善明显,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较大。其中,以改善乏力、增加体重最为突出。此外,通过这几年的
观察,发现患者CD4 淋巴细胞变化呈稳定和逐渐上升的态势。
2.1.6 项目的管理机制为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国家局和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在管理和机制方面
还开展了许多工作。1)建立领导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国家局成立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
项目省成立了卫生厅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项目管理上,制定了《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
项目管理方案》等管理文件,明确了项目目标、实施内容和组织管理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项
目实施细则和配套工作制度,从项目定位、患者选择、工作流程、人员职责、技术培训、药品管理、经费
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做出明确规定,并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符合中医药防治艾
滋病工作特点和需要的组织管理体系。2)完善技术方案,注重资料积累。国家局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
点项目实施之初,即组织专家制定了临床技术方案。此后,根据临床实践不断进行完善。在项目实施过程
中,注重临床资料的积累,目前已有较为完整的病历9000 多份,并实现了资料的数据化,为相关科研的
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料。3)建立救治体系,探索救治模式。国家局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了艾滋病
中医药防治中心,在项目省开展了治疗基地和治疗点建设。各项目省建立了以省级机构为技术支撑、以县
级中医医院为主要依托、以患者集中的乡村卫生室或城市定点医院为诊疗现场、各级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
临床救治体系,并针对不同感染途径的艾滋病患者特点,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状况,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 8•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
的诊疗和管理模式。4)加强人员培训,做好基层发动。加强临床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省培训骨
干人员近千人,各项目省份培训近万人次。通过技术培训和临床实践,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水平不断提高的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技术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医务人员的作用。成立了国家级和省、市级专家组,并组织专
家定期巡诊、会诊,指导基层工作,保证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的规范实施,提高了对艾滋患
者的辨证论治水平。充分调动县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贴近群众,熟悉情况,
服务方便的优势,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中医药服务。5)为了更好地进行病历管理,便于统计、
分析,还开发了计算机管理软件;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有关部门协调,制定了有利于项目实施的政策;
省级中医管理部门与药监、医政、疾控等部门积极协调,以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重大专项
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综合研究”项目共设置7 个课题,其中临床课题3 个(分别
以无症状期、免疫重建、机会性感染为切入点),应用基础3 个(证候学研究、疗效评价、复方优化和动
物模型),基地建设2 个(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北京地坛医院)。
2.2.1 临床研究初步形成了针对无症状期HIV 感染、机会性感染、减小HAART 毒副作用和免疫功能
重建的中医(中西医)治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2.2.2 应用基础研究初步明确了艾滋病中医常见证候及其分布和动态演变规律;基本构建了中医药治
疗艾滋病疗效评价标准体系;创建了2 个具有中医证候特征的猴艾滋病(SIV)动物模型。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综合研究同时形成了《艾滋病中医辨证系统》、《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艾滋病
红外诊断系统》;形成了HIV/AIDS PRO 量表和HIVQOL-BREF 量表及其应用手册、中国农村版
HIVQOL-BREF 量表初稿,制订行业技术标准1 项。建立了一支覆盖全国14 个省市(自治区)、多学科交
叉、老中青结合的中医艾滋病临床与基础研究队伍,直接参与人员约789 人。获得专利1 项,申请专利4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 项,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61 篇,SCI 论文22 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
后合计172 名。
2.3 中药新药开发在艾滋病中药新药研发方面,目前获SFDA 批准上市的中药新药为唐草片,已获临
床批文的有艾奇康胶囊、克艾特胶囊、复方三黄片、乾坤宁片、艾宁颗粒、艾复康胶囊、复方SH、祛毒
增宁胶囊、爱可扶正片、艾伏平胶囊、喘可治注射液等;目前已经完成新药临床试验的有艾奇康胶囊、艾
复康胶囊等。
3 取得的社会效益
3.1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工作得到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受到患
者、患者家属和当地政府的欢迎,接受治疗的患者情绪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战胜疾病、生产自救的
信心得以增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2 成为艾滋病防治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医药的参与为不能接受或不愿意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开辟新
的治疗途径,扩大救治范围,为构建新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3.3 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中坦两国政府签订、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坦桑莫西比
利国立医院承担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合作项目已走过20 多年的历程,派出驻坦专家50 余名,治疗过上万
人次的HIV/AIDS 患者;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科研和临床人员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
逐步拓宽视野,积极主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国际影响力。
4 下一步工作设想
尽管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难治性的疾病,中医药
要充分发挥其治疗艾滋病的优势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4.1 丰富科学研究内容,建立中西结合的防控体系1)探索针对不同病理阶段、不同机会性感染、不
同靶点的中医(中西药联合)治疗的综合方案和有效中药;2)验证和推广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体系的运用(病
毒、免疫、症状体征、生存质量等主客观相结合的疗效判定);3)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模
式,增加中医药的治疗参与度,丰富治疗手段,提高临床效果。
4.2 扩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宣传,提高对中医的认识加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
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使得公众充分了解并接受中医药防治艾滋病
的工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扩大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影响力。
4.3 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我局是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平台,进
一步加强和卫生部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和省级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等的沟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9•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
通协调,明确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医疗机构参与艾滋病治疗工作的方式、途径,制定完善相关工作
制度;加强与国家CDC 的合作,争取信息共享,资源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