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伦
(广州中医药大学,香港注册中医学会)
摘要 本文叙述近20 年中医腹诊的发展概况、专科专病的临床应用概况、中医腹诊客观化的研究,并提
出存在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 中医诊断腹诊应用研究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Abdominal diagno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
Abstract 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 practi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particular on the application of abdominal diagnosis in specialties and the progress on the
objective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 Suggestions are give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
Key wordsDiagnosis of TCM, abdominal diagnosis,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起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
均有涉及。腹诊主要是通过询问患者胸腹部的感觉,按压胸腹并结合望、闻诊,来判断体内脏腑经络、气血
阴阳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诸病源候论》腹诊探析[1]提出腹诊内容主要透过揣摸法、按压法、
推移法、转动法去辨腹痛、辨腹胀、辨腹水、辨腹块,结合其他诊法,从而定病位,鉴别及诊断疾病,决定预防。
1 近代中医腹诊的发展概况
八十年代末,全国中医界举行了第二次张仲景学说讨论会,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多学科及方法论
研究。孙忠年[1]指,张仲景在《内经》、《难经》论述腹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腹诊腹证与辨证论治结合
起来。腹诊部位一般分胸胁、胁下、心下、大腹、少腹等,方法有望、闻、问、触。明此则对于确定病名、
判断病位、阐述病因、审证析机、判断预后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 近代中医腹诊的临床应用概况
中医腹诊极具有临床意义,在某些疾病诊断上有弥补其他诊法之不足的作用,在临床运用中,中医腹
诊对辨别病位、确定病性、提供鉴别、指导治疗及推断预后都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在专科专病的临床诊断。
2.1 肝胆及肿瘤病何新慧[2]报道胸胁苦满可作为肝胆病的诊断和辨证分型诊断依据之一。李夏平[3]认为
腹诊在四诊中不可缺少,在恶性肿瘤临床实践中具重要诊断意义,透过测腹力、胸胁苦满、心下痞硬与振水
音、脐旁,乙状结肠部,回盲部压痛点、总结33 例恶性肿瘤患者腹力多偏实,出现心下痞硬,尤其是肝癌和腹
水患者。
2.2 脾胃病何新慧[8]亦认为心下痞硬可作为脾胃病证诊断和辨证分型诊断依据之一,因为心下痞硬程
度较重,持续时间长,多提示胃有器质性病变,如心下部位同时诊得振水声,多伴脾胃虚弱,湿浊内停。
2.3 眼科王琦[2]等提出在眼专科病种中研究腹诊特点,探讨腹诊在眼科病种的诊断治疗上的特殊意义。
2.4 妇科病张红[3]等认为,腹诊在中医妇科领域中尤为重要,与四诊合参,有临床诊断意义。在解剖上,
妇女胞宫、胞脉及肝、肾、冲、任、督、带脉等均与腹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胞宫位于小腹正中,为行经
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其与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女子以肝为先天,肝居于腹部的右胁部。肾主藏精,司
天癸,位居腹中后部,与经带胎产的关系最为密切,故腹诊可以查知冲任气血的盛衰和妇女经、带、胎、
产、乳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何氏8 认为少腹硬满及少腹部压痛可作为妇科病证辨证分型诊断依据之一,少
腹压痛部位往往提示病变所在,根据程度轻重及与月经关系和其他临床伴有症,可对宫外孕、子宫内膜异
位症、妇科肿瘤、盆腔炎等常见病的辨证分型诊断提出依据。张英英[4]指出,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不可
缺少的一郭分,参照现代医学的腹部触诊等方法,在高层次方面丰富诊法技巧。
2.5 儿科刘朝臣[4]指在临床实践中,对小儿腹痛的诊断,必须灵活运用腹部切诊法,如按压法、触摸法、
叩击法,以辨别患儿腹痛的部位、范围、性质、程度,最常见几种腹痛证按诊有胃院痛、虫证腹痛、肠痈
腹痛、肠结腹痛等,须认真触摸患儿腹部,予以鉴别及诊断。章新亮[6]对江西省已故名老中医江心镜叩按
肚腹诊治小儿疾病的经验进行整理。***认为小儿肚腹叩诊呈鼓音为火热;如沙瓜之音、音低而散为秽热、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 2•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
或暑天伤冷,或脾虚;如纸箱之音,音低而粗为湿重于热;如木桶之音,音清而脆为热重于湿,或有水饮痰
浊;叩之不响,按之如石宜消导;肚腹如瓜形鼓起而大为热,形似蛙肚扁而宽为寒。
2.6 针灸及推拿叶晨阳[7]等指出,腹诊推拿法(汗、吐、下、和、温、通、消、补八法)应用于治疗腹部
的疾患,可补充其他诊法之不足,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性。周龙华[8]经过临床观察认为,腹诊在推拿科中
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痛经、尿潴留等病证,总结出四指摩推、掌摩等腹部浅表性手法,点抖、
震颤等腹部深透性手法及腹部向上性手法、腹部向下性手法,并把三指深按法用于探摸深部的包块及找压
痛。魏林林[9]应用骆氏腹诊推拿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8 例4 周,结果治疗组在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
康等方面均有改善。现代研究证实,推拿治病的原理是通过神组体液,内分泌,递质,免疫功能反射性提高所
致。
2.7 急腹证急腹证是以急性腹痛为主的腹部急性疾患,常见的有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溃疡病穿
孔,急性胆道感染与胆石病,胆道蛔虫病,急性胰腺炎等。临床报道[4],腹诊应用于诊治疗急性胰腺炎、
胆道蛔虫及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压痛,腹肌紧张,或右胁腹隐痛,阵发
性加剧,痛时腹部起包块,部位不定,右上腹胀痛黄疽等情况,结合西医化验检查及中药的治疗,部分患
者可于日内热退身凉,除痛,杀虫驱虫及免除手术之苦。
2.8 昏迷李庭凯[11]报道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之一朱进忠对昏迷患者必求腹诊的经验,朱老
认为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对于危重疾病的诊断治疗,他尤其重视诊腹部的虚实及
虚实所在的部位。因为患者神志昏迷,脉伏而不明显,只有通过切腹加望诊才能确诊。
2.9 白血病温光远[12]观察了13 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腹证特点,有10 例患者早期左胁下可触及肿
块(脾肿大),晚期均可触到明显肿块,甚至占满全腹,伸入盆腔、腹部略膨隆,按之坚硬,推之不移,坠
痛或胀痛等表现。有研究对20 例胃下垂(胃缓)患者作立位与卧位腹诊,并以X 线摄片作对照,发现不同程
度的胃形低垂、下腹膨起,抱腹后舒服,壁脂肪菲薄和腹肌松弛。他认为,腹诊不仅在内科一些专科病种
方面得到应用,在外科、妇科、儿科也受到重视,应引起关注。
3 近代中医腹诊客观化的研究
近二十年中医腹诊的研究有升温的趋势,不少学者探讨腹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腹证的诊察方
法及诊断标准,1991 年腹诊研究已被列为部级科研课题,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腹诊课题组承担,主要开展腹
诊检测客观化、腹诊仪研制及临床验证的研究工作,以系统研究腹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探讨腹诊的临床
应用规律。
3.1 谢建军[13]报道,有利用生物全息理论来解释腹诊原理,有学者认为腹部特定区域与相应内脏组织
具有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因而可以根据腹部不同的特定部位来诊断和治疗全身各主要经络和
器官的病变。王琦[14]等报导由中医研究院腹诊课题组和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合作研制第一台中医腹诊仪
器,测试患者腹部寒温、胀满两方面的情况,研究认为腹部某些募穴的深部温度可反映机体的寒热状况,
为寒热辨证提供指标;测定腹力对判断正气的盛衰,病证的虚实有参考价值。
3.2 何新慧[15]等提出了腹力的诊察方法及测定标准,将腹力等能力分为“软、偏软、中等、偏实、实”
五级,研制出腹力测定仪,在临床运用方面,提出了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心下部振水音及小腹部压痛点
的诊察方法和诊断标准[16]。
3.3 史载祥[17]等运用红外热图像仪及表浅血流量仪对瘀血腹证的腹部温度及表浅血流量等进行观察,
提出瘀血腹证组血流量均较正常人组减少,腹部温度明显减低的研究结果。王阶[18]等采用电子计算器多因
素分析方法进了瘀血腹诊的客观化研究,通过152 例瘀血腹证的临床验证,重新设计确定了瘀血腹诊的定
位及检查手法,研究发现瘀血腹诊的本质特征与血液粘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及粘附性增高、血栓易于形成
及肌电图异常有关。
3.5 王琦[19]等探讨心下部腹证与胃病病种的关系,寻找心下部腹证的客观指标。研究利用胃电图观察
50 例具有心下部腹证分型的胃病患者,发现各型腹证的胃电参数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变化。
3.6 李正之[20]对李东垣“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无是者则非也”的观点进行了阐
述,认为这与慢性肠胃病患者肠功能欠佳而致大量血液瘀滞于肠中,因而出现腹主动脉的搏动亢进有关。
3.7 李斌芳[21]等研制ZF-Ib 型腹诊仪测度腹壁的张力-腹力分为五个等级标准(软、偏软、中等、偏实、
实)为中医临床虚实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4 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
4.1 王邦言[22]认为,古代由于封建习俗的影响,病者解衣露体不便,自宋、元以后,腹诊被忽视而影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3•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
响了其发展,使之未能成为专门学说。贾育新[23]认为,自古以来中医对腹诊是相当重视的,这种传统诊法
应大加提倡,以恢复其原貌,并应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而大力发展起来。于文明[24]认为,腹证也是中医
诊法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病证都有腹证表现,客观简便,又与处方用药有密切关系,深入进行研究,进
一步解决腹诊客观化的问题,作为实验条件是较为理想的。
4.2 聂惠民[25]认为,诊治胸腹疾患,必须进行腹诊,以索取四诊的客观依据,才能正确辨证论治。腹
诊之法最有重要意义。韩宇霞[26]指出,对腹诊机理的研究要进行文献的整理系统化,包括民间腹诊经验的
整理;同时,可参考日本汉方医的腹诊研究,加强对日本腹诊的研究。在腹诊的客观化方面,可从望、闻、
问、切四方面进行客观化研究。在望诊方面,可以采用光电比色法,即利用光电转换作用,通过X 线荧光
屏探测胃肠含气里以反映胀满程度;闻诊可用声调图、音调指示器;切诊可采用腹诊仪、肌电图等,而问诊
程序的复制、多变量的分析,计量诊断则,可使问诊客观化。
4.3 何新慧[27]认为,近年众多学者对《伤寒论》腹诊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张仲景腹诊的主要诊察项目——
腹证,初步确立了腹诊的诊察方法、诊断标准、及在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和意义,在临床实践证明是行之有
效的,可补充四诊的不足,有利于早期诊断,了解病情的轻重,对疑难病证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大大丰
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不过研究尚属初期,在腹诊的检测规范化、客观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4 程建丽[28]等认为腹诊的发展,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方法及手段实现腹诊的仪器化,腹证指针
的客观化,辨证诊断的计量化,腹证实质的明晰化。刘启泉[29]等结合平脉辨证及现代诊疗手段,如电子胃镜、
电子肠镜,数字胃肠造影、超声波等,指导临床常见胃肠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5 展望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重要的组成部份,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弥补现有诊断方法的不足,
与其他诊法结合可大大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尤其在专科科病的临床应用需加以重视和发展。发展思路第一:
加强腹诊客观化及标准化的研究,投入资金及力度,立项研究。第二,借鉴现代医学腹诊的发展,引入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差综合研究,对腹诊在不同专科专病的诊断制定标准化研究。第三,
加强临床医师对腹诊的关注及认识,提高医者在专科专病的应用心德,总结临证经验,第四,整理古今中医腹
诊文献,在继承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专科专病及中医理论进行探索,提升中医腹诊的理论及实践水平。
笔者从事肝病研究,临床常結合中医腹诊按诊与现代医学触叩诊起来应用,收集患者病征,对疾病认识及
诊断更正确,对病情判断及预后均起重要指导作用,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中医腹部按诊的确是一
种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的诊察方法,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理应进一步挖掘整理,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獻
[1] 洪文旭.仲景学说谱新篇-中华全国第二次张仲景学说讨论会论文述要,国医论坛,1988(1):3-7.
[2] 王琦等.中医腹诊研究进展,中医药研究,1989(2):44.
[3] 张红,许淑芬.中医妇科腹诊初探,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13(63):3.
[4] 张英英.中医妇科腹诊探讨,陕西中医2009,30(7):852-853.
[5] 刘朝臣.谈小儿腹痛中医腹诊法,江西中医药,1995 增刊:97.
[6] 章新亮.江心镜叩按肚腹诊治小儿的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97,32(4):44.
[7] 叶阳晨.沈峥嵘,浅述中医腹诊推拿法,中国临床医生,1999,27(7):39-40.
[8] 周龙华.试论腹诊法在推拿临床中的运用,按摩与导引,1991,(5):21.
[9] 魏林林等.骆氏腹诊推拿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中医药信息,2011,28(5):93-95.
[10] 高力乔.生大黄在急腹证中的应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22:2175.
[11] 李庭凯.朱进忠教授对昏迷必求腹诊的经验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11(1):38.
[12] 温光远.中医腹诊的临床应用,黄河医学,1994,3(2):80-81.
[13] 谢建军.中日腹诊比较研究,国医论坛,1991,5:4-6.
[14] 王琦,陈武山,谢建军.中医腹诊参数检测仪临床验证报告,中医杂志,1995,36 (:489-491.
[15] 何新慧等.腹力测定的临床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42.
[16] 何新慧.中医腹诊的临床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31.
[17] 史载祥等.瘀血腹证的表浅血流及红外热像图改变,中医杂志,1991(4):41.
[18] 王阶,陈可冀,宋小华,瘀血腹诊的客观化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0):596-599.
[19] 王琦,谢建军,翁泰来,心下部腹证与胃电图及胃病病种关系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4:25-27.
[20] 李正之等,脾胃虚弱证的腹诊,北京中医,1994(5):15.
[21] 李斌芳,张伟荣,何新慧等,中医虚实辨证客观化研究之一,ZF-Ib 型腹诊仪的研制,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7,28(1):60-61.
[22] 王邦言,中医腹诊浅议,陕西中医,2004,25(4):336-337.
[23] 贾育新,中医腹诊之临床意义,光明中医,1999,14(82):8-11.
[24] 于文明,实验伤寒学的思路与方法,中国中医基础学杂志,1997,3(6):10.
[25] 聂惠民,伤寒论方药解析 – 大陷胸汤证,中国中医药报,2004,11,25.
[26] 韩宇霞,腹诊源流及其现代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21(4):2-4.
[27] 何新慧,《伤寒论》-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059-1064.
[28] 程建丽,李果刚,论腹诊在中西医学中的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5-37.
[29] 刘启泉,杜艳茹,王志坤, 中医腹诊在胃肠病诊疗中的应用,中医杂志2006,47(3):224-225.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 4•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
(广州中医药大学,香港注册中医学会)
摘要 本文叙述近20 年中医腹诊的发展概况、专科专病的临床应用概况、中医腹诊客观化的研究,并提
出存在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 中医诊断腹诊应用研究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Abdominal diagno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
Abstract 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 practi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particular on the application of abdominal diagnosis in specialties and the progress on the
objective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 Suggestions are give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
Key wordsDiagnosis of TCM, abdominal diagnosis,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起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
均有涉及。腹诊主要是通过询问患者胸腹部的感觉,按压胸腹并结合望、闻诊,来判断体内脏腑经络、气血
阴阳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诸病源候论》腹诊探析[1]提出腹诊内容主要透过揣摸法、按压法、
推移法、转动法去辨腹痛、辨腹胀、辨腹水、辨腹块,结合其他诊法,从而定病位,鉴别及诊断疾病,决定预防。
1 近代中医腹诊的发展概况
八十年代末,全国中医界举行了第二次张仲景学说讨论会,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多学科及方法论
研究。孙忠年[1]指,张仲景在《内经》、《难经》论述腹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腹诊腹证与辨证论治结合
起来。腹诊部位一般分胸胁、胁下、心下、大腹、少腹等,方法有望、闻、问、触。明此则对于确定病名、
判断病位、阐述病因、审证析机、判断预后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 近代中医腹诊的临床应用概况
中医腹诊极具有临床意义,在某些疾病诊断上有弥补其他诊法之不足的作用,在临床运用中,中医腹
诊对辨别病位、确定病性、提供鉴别、指导治疗及推断预后都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在专科专病的临床诊断。
2.1 肝胆及肿瘤病何新慧[2]报道胸胁苦满可作为肝胆病的诊断和辨证分型诊断依据之一。李夏平[3]认为
腹诊在四诊中不可缺少,在恶性肿瘤临床实践中具重要诊断意义,透过测腹力、胸胁苦满、心下痞硬与振水
音、脐旁,乙状结肠部,回盲部压痛点、总结33 例恶性肿瘤患者腹力多偏实,出现心下痞硬,尤其是肝癌和腹
水患者。
2.2 脾胃病何新慧[8]亦认为心下痞硬可作为脾胃病证诊断和辨证分型诊断依据之一,因为心下痞硬程
度较重,持续时间长,多提示胃有器质性病变,如心下部位同时诊得振水声,多伴脾胃虚弱,湿浊内停。
2.3 眼科王琦[2]等提出在眼专科病种中研究腹诊特点,探讨腹诊在眼科病种的诊断治疗上的特殊意义。
2.4 妇科病张红[3]等认为,腹诊在中医妇科领域中尤为重要,与四诊合参,有临床诊断意义。在解剖上,
妇女胞宫、胞脉及肝、肾、冲、任、督、带脉等均与腹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胞宫位于小腹正中,为行经
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其与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女子以肝为先天,肝居于腹部的右胁部。肾主藏精,司
天癸,位居腹中后部,与经带胎产的关系最为密切,故腹诊可以查知冲任气血的盛衰和妇女经、带、胎、
产、乳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何氏8 认为少腹硬满及少腹部压痛可作为妇科病证辨证分型诊断依据之一,少
腹压痛部位往往提示病变所在,根据程度轻重及与月经关系和其他临床伴有症,可对宫外孕、子宫内膜异
位症、妇科肿瘤、盆腔炎等常见病的辨证分型诊断提出依据。张英英[4]指出,中医妇科腹诊是中医腹诊不可
缺少的一郭分,参照现代医学的腹部触诊等方法,在高层次方面丰富诊法技巧。
2.5 儿科刘朝臣[4]指在临床实践中,对小儿腹痛的诊断,必须灵活运用腹部切诊法,如按压法、触摸法、
叩击法,以辨别患儿腹痛的部位、范围、性质、程度,最常见几种腹痛证按诊有胃院痛、虫证腹痛、肠痈
腹痛、肠结腹痛等,须认真触摸患儿腹部,予以鉴别及诊断。章新亮[6]对江西省已故名老中医江心镜叩按
肚腹诊治小儿疾病的经验进行整理。***认为小儿肚腹叩诊呈鼓音为火热;如沙瓜之音、音低而散为秽热、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 2•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
或暑天伤冷,或脾虚;如纸箱之音,音低而粗为湿重于热;如木桶之音,音清而脆为热重于湿,或有水饮痰
浊;叩之不响,按之如石宜消导;肚腹如瓜形鼓起而大为热,形似蛙肚扁而宽为寒。
2.6 针灸及推拿叶晨阳[7]等指出,腹诊推拿法(汗、吐、下、和、温、通、消、补八法)应用于治疗腹部
的疾患,可补充其他诊法之不足,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性。周龙华[8]经过临床观察认为,腹诊在推拿科中
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痛经、尿潴留等病证,总结出四指摩推、掌摩等腹部浅表性手法,点抖、
震颤等腹部深透性手法及腹部向上性手法、腹部向下性手法,并把三指深按法用于探摸深部的包块及找压
痛。魏林林[9]应用骆氏腹诊推拿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8 例4 周,结果治疗组在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
康等方面均有改善。现代研究证实,推拿治病的原理是通过神组体液,内分泌,递质,免疫功能反射性提高所
致。
2.7 急腹证急腹证是以急性腹痛为主的腹部急性疾患,常见的有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溃疡病穿
孔,急性胆道感染与胆石病,胆道蛔虫病,急性胰腺炎等。临床报道[4],腹诊应用于诊治疗急性胰腺炎、
胆道蛔虫及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压痛,腹肌紧张,或右胁腹隐痛,阵发
性加剧,痛时腹部起包块,部位不定,右上腹胀痛黄疽等情况,结合西医化验检查及中药的治疗,部分患
者可于日内热退身凉,除痛,杀虫驱虫及免除手术之苦。
2.8 昏迷李庭凯[11]报道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之一朱进忠对昏迷患者必求腹诊的经验,朱老
认为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对于危重疾病的诊断治疗,他尤其重视诊腹部的虚实及
虚实所在的部位。因为患者神志昏迷,脉伏而不明显,只有通过切腹加望诊才能确诊。
2.9 白血病温光远[12]观察了13 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腹证特点,有10 例患者早期左胁下可触及肿
块(脾肿大),晚期均可触到明显肿块,甚至占满全腹,伸入盆腔、腹部略膨隆,按之坚硬,推之不移,坠
痛或胀痛等表现。有研究对20 例胃下垂(胃缓)患者作立位与卧位腹诊,并以X 线摄片作对照,发现不同程
度的胃形低垂、下腹膨起,抱腹后舒服,壁脂肪菲薄和腹肌松弛。他认为,腹诊不仅在内科一些专科病种
方面得到应用,在外科、妇科、儿科也受到重视,应引起关注。
3 近代中医腹诊客观化的研究
近二十年中医腹诊的研究有升温的趋势,不少学者探讨腹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腹证的诊察方
法及诊断标准,1991 年腹诊研究已被列为部级科研课题,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腹诊课题组承担,主要开展腹
诊检测客观化、腹诊仪研制及临床验证的研究工作,以系统研究腹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探讨腹诊的临床
应用规律。
3.1 谢建军[13]报道,有利用生物全息理论来解释腹诊原理,有学者认为腹部特定区域与相应内脏组织
具有化学组成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因而可以根据腹部不同的特定部位来诊断和治疗全身各主要经络和
器官的病变。王琦[14]等报导由中医研究院腹诊课题组和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合作研制第一台中医腹诊仪
器,测试患者腹部寒温、胀满两方面的情况,研究认为腹部某些募穴的深部温度可反映机体的寒热状况,
为寒热辨证提供指标;测定腹力对判断正气的盛衰,病证的虚实有参考价值。
3.2 何新慧[15]等提出了腹力的诊察方法及测定标准,将腹力等能力分为“软、偏软、中等、偏实、实”
五级,研制出腹力测定仪,在临床运用方面,提出了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心下部振水音及小腹部压痛点
的诊察方法和诊断标准[16]。
3.3 史载祥[17]等运用红外热图像仪及表浅血流量仪对瘀血腹证的腹部温度及表浅血流量等进行观察,
提出瘀血腹证组血流量均较正常人组减少,腹部温度明显减低的研究结果。王阶[18]等采用电子计算器多因
素分析方法进了瘀血腹诊的客观化研究,通过152 例瘀血腹证的临床验证,重新设计确定了瘀血腹诊的定
位及检查手法,研究发现瘀血腹诊的本质特征与血液粘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及粘附性增高、血栓易于形成
及肌电图异常有关。
3.5 王琦[19]等探讨心下部腹证与胃病病种的关系,寻找心下部腹证的客观指标。研究利用胃电图观察
50 例具有心下部腹证分型的胃病患者,发现各型腹证的胃电参数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变化。
3.6 李正之[20]对李东垣“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无是者则非也”的观点进行了阐
述,认为这与慢性肠胃病患者肠功能欠佳而致大量血液瘀滞于肠中,因而出现腹主动脉的搏动亢进有关。
3.7 李斌芳[21]等研制ZF-Ib 型腹诊仪测度腹壁的张力-腹力分为五个等级标准(软、偏软、中等、偏实、
实)为中医临床虚实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4 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
4.1 王邦言[22]认为,古代由于封建习俗的影响,病者解衣露体不便,自宋、元以后,腹诊被忽视而影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3•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
响了其发展,使之未能成为专门学说。贾育新[23]认为,自古以来中医对腹诊是相当重视的,这种传统诊法
应大加提倡,以恢复其原貌,并应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而大力发展起来。于文明[24]认为,腹证也是中医
诊法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病证都有腹证表现,客观简便,又与处方用药有密切关系,深入进行研究,进
一步解决腹诊客观化的问题,作为实验条件是较为理想的。
4.2 聂惠民[25]认为,诊治胸腹疾患,必须进行腹诊,以索取四诊的客观依据,才能正确辨证论治。腹
诊之法最有重要意义。韩宇霞[26]指出,对腹诊机理的研究要进行文献的整理系统化,包括民间腹诊经验的
整理;同时,可参考日本汉方医的腹诊研究,加强对日本腹诊的研究。在腹诊的客观化方面,可从望、闻、
问、切四方面进行客观化研究。在望诊方面,可以采用光电比色法,即利用光电转换作用,通过X 线荧光
屏探测胃肠含气里以反映胀满程度;闻诊可用声调图、音调指示器;切诊可采用腹诊仪、肌电图等,而问诊
程序的复制、多变量的分析,计量诊断则,可使问诊客观化。
4.3 何新慧[27]认为,近年众多学者对《伤寒论》腹诊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张仲景腹诊的主要诊察项目——
腹证,初步确立了腹诊的诊察方法、诊断标准、及在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和意义,在临床实践证明是行之有
效的,可补充四诊的不足,有利于早期诊断,了解病情的轻重,对疑难病证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大大丰
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不过研究尚属初期,在腹诊的检测规范化、客观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4 程建丽[28]等认为腹诊的发展,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方法及手段实现腹诊的仪器化,腹证指针
的客观化,辨证诊断的计量化,腹证实质的明晰化。刘启泉[29]等结合平脉辨证及现代诊疗手段,如电子胃镜、
电子肠镜,数字胃肠造影、超声波等,指导临床常见胃肠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5 展望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重要的组成部份,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以弥补现有诊断方法的不足,
与其他诊法结合可大大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尤其在专科科病的临床应用需加以重视和发展。发展思路第一:
加强腹诊客观化及标准化的研究,投入资金及力度,立项研究。第二,借鉴现代医学腹诊的发展,引入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差综合研究,对腹诊在不同专科专病的诊断制定标准化研究。第三,
加强临床医师对腹诊的关注及认识,提高医者在专科专病的应用心德,总结临证经验,第四,整理古今中医腹
诊文献,在继承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专科专病及中医理论进行探索,提升中医腹诊的理论及实践水平。
笔者从事肝病研究,临床常結合中医腹诊按诊与现代医学触叩诊起来应用,收集患者病征,对疾病认识及
诊断更正确,对病情判断及预后均起重要指导作用,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中医腹部按诊的确是一
种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的诊察方法,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理应进一步挖掘整理,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獻
[1] 洪文旭.仲景学说谱新篇-中华全国第二次张仲景学说讨论会论文述要,国医论坛,1988(1):3-7.
[2] 王琦等.中医腹诊研究进展,中医药研究,1989(2):44.
[3] 张红,许淑芬.中医妇科腹诊初探,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13(63):3.
[4] 张英英.中医妇科腹诊探讨,陕西中医2009,30(7):852-853.
[5] 刘朝臣.谈小儿腹痛中医腹诊法,江西中医药,1995 增刊:97.
[6] 章新亮.江心镜叩按肚腹诊治小儿的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97,32(4):44.
[7] 叶阳晨.沈峥嵘,浅述中医腹诊推拿法,中国临床医生,1999,27(7):39-40.
[8] 周龙华.试论腹诊法在推拿临床中的运用,按摩与导引,1991,(5):21.
[9] 魏林林等.骆氏腹诊推拿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中医药信息,2011,28(5):93-95.
[10] 高力乔.生大黄在急腹证中的应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22:2175.
[11] 李庭凯.朱进忠教授对昏迷必求腹诊的经验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11(1):38.
[12] 温光远.中医腹诊的临床应用,黄河医学,1994,3(2):80-81.
[13] 谢建军.中日腹诊比较研究,国医论坛,1991,5:4-6.
[14] 王琦,陈武山,谢建军.中医腹诊参数检测仪临床验证报告,中医杂志,1995,36 (:489-491.
[15] 何新慧等.腹力测定的临床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42.
[16] 何新慧.中医腹诊的临床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31.
[17] 史载祥等.瘀血腹证的表浅血流及红外热像图改变,中医杂志,1991(4):41.
[18] 王阶,陈可冀,宋小华,瘀血腹诊的客观化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0):596-599.
[19] 王琦,谢建军,翁泰来,心下部腹证与胃电图及胃病病种关系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4:25-27.
[20] 李正之等,脾胃虚弱证的腹诊,北京中医,1994(5):15.
[21] 李斌芳,张伟荣,何新慧等,中医虚实辨证客观化研究之一,ZF-Ib 型腹诊仪的研制,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7,28(1):60-61.
[22] 王邦言,中医腹诊浅议,陕西中医,2004,25(4):336-337.
[23] 贾育新,中医腹诊之临床意义,光明中医,1999,14(82):8-11.
[24] 于文明,实验伤寒学的思路与方法,中国中医基础学杂志,1997,3(6):10.
[25] 聂惠民,伤寒论方药解析 – 大陷胸汤证,中国中医药报,2004,11,25.
[26] 韩宇霞,腹诊源流及其现代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21(4):2-4.
[27] 何新慧,《伤寒论》-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059-1064.
[28] 程建丽,李果刚,论腹诊在中西医学中的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5-37.
[29] 刘启泉,杜艳茹,王志坤, 中医腹诊在胃肠病诊疗中的应用,中医杂志2006,47(3):224-225.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8 4•
学 科 综 述
Summaries of Subj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