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国医论坛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大宝国医论坛
大宝国医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大宝国医论坛

中医学习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size=24]中医风湿病学回顾与展望[/size]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1页]

1[size=24]中医风湿病学回顾与展望[/size] Empty [size=24]中医风湿病学回顾与展望[/size] 周一 十一月 26, 2012 12:51 pm

周启鑫

周启鑫
Admin

王承德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
摘要 本文分为两部分。首先简要顾了从痹症-痹病-风湿病中医风湿病命名的过程,从组织建设、学术研
究、科技成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医疗机构等方面对中医风湿病学科建立三十年来风湿病学术队伍的
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从而指出风湿病学术组织的建立对风湿病学术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二部分对
风湿病学术进行了总体的回顾,从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理论应用拓展研究,临床研究包括单病种
研究,经方、古方治疗风湿病的研究,证候研究,疗效评价、实验研究等方面对风湿病学发展术进行了回
顾,并围绕单病种标准化研究、临床研究包括临床疗效评价、中西医结合研究,加强继承,开展临床诊疗
技术研究以及外治法研究,中医流行病学研究、新药开发研究进行了展望,最后指出应站在学科前沿、吸
收现代研究成果、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全面推进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发展。
The Review and Outlook of Rheumatology of TCM
Wang Chengde
President of Specialty Committee of Rheumatology of WFCMS
Abstra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t briefly reviewed the naming process of rheumatism of TCM
from arthralgia – impediment diseases - rheumatism, concluded the progress of Rheumatology at the aspect of
organization-building, academ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ic exchanges,
personnel training, medical institutions, etc., for thirty year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and hereby pointed ou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of rheumatis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cademic progress
of rheumatism. The second part reviewed academic situation of rheumatism, which covered theoretical research
including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xpanding research of theory application, clinical research including the
research of single disease and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prescriptions and classical prescription against rheumatism,
research of syndrome, therapeutic evalu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etc. In the second part, it also gave
outlook for standardized study of single disease, clinical research including clinical therapeutic evaluation and
Integrative wester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strengthening the inheritance, carrying out the study of the
techniques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s well as external treatment,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of TC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At last,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heumatology of TCM
should be promoted from multi-aspect and multi-angle by stand on the frontier, and absorbing the outcome of
modern research.
风湿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多发病、疑难病之一,缠顽难愈,疼痛致残,变证多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
危害,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风湿病的学术组织和研究机
构。中医风湿病基本囊括了现代医学100 多种风湿类疾病。
中医药对风湿病的认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2000 年前就提出了“风湿”病名,远在马王堆汉墓出土
的“五十二病方”有“疾痹”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有痹论专篇,提出了行痹、痛痹、着痹、五体痹、五
脏痹病名,认识到风湿病的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
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
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诸痹不已,亦益内也”,“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
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
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
以其时重于风寒湿之气也”。 从病因病机、病名分类、证候分型、治疗原则、预防治疗、转归预后等有了
完整、系统、深刻的论述。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了风湿、历节病的病名。“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
所剧者,名风湿”。不仅历代医籍皆有风湿病论述,而且代代有创新,世世有发挥,使风湿病从病名分类、
证候、治疗到预防、康复自成一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据不完全统计,中医治疗风湿病有效方
剂500 多种,有效中药1000 多种,治疗方法丰富多彩(有内治法、外治法、针灸、按摩、熏洗等),可见
我们古人卓越不凡之处。真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风湿病是多病因、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2•
主 题 演 讲
Keynote speech
多病机、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疾病,而中药具有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多途径、多疗法,中医药治
疗风湿病具有疗效高、毒副反应低的特点。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药对风湿病的防治有其独特显著优
势,中医药在风湿病的防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风湿
病的认识和诊疗有了长足进步,中医风湿病学也随着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成
为一门古老而新兴发展迅速的科学,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经过老、中、青三代中医药工作者近30 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中医风湿病学的学术机构和整体实力得
到充分发展与提高,并充满勃勃生机,现就此简要回顾。
1.学会工作回顾
1.1 组织建设
自1983 年9 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牵头,在大同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痹证学组,
路志正教授任组长,焦树德教授任副组长;1989 年成立全国痹病专业委员会,到1995 年11 月在安徽芜湖
正式成立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路志正教授任主任委员,焦树德、沈丕安、孙树椿、张鸣鹤、王再
谟、金友、胡荫奇任副主任委员,王承德任秘书长。2004 年10 月在厦门选举产生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
病分会第二届委员会,由王承德任主任委员,孙树椿、沈丕安、胡荫奇、范永升、娄玉钤、周翠英、冯兴
华、闫小萍、宋宝欣、吴启富等任副主任委员,姜泉任秘书长。2010 年在北京进行了第三届风湿病分会的
换届工作,王承德继任主任委员,由姜泉等16 位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风湿病学术带头人任副主任委员,
张华东任秘书长。多年来,在总会的正确领导下,在路志正主任委员、焦树德等副主任委员的带领下,在
朱良春、谢海洲、王为兰、陈之才、张沛虬、李济仁、娄多峰等老一辈专家支持领导下,在全体常委委员
和风湿病医学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不论在组织建设、学
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医药结合、科普宣传、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可喜的成
绩。风湿病分会始终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尊重专家,尊重知识,充分发挥学会专家与政府桥梁的作用,
把提高学术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与人才培养作为本会的主要宗旨。
从痹证学组→痹病专业委员会→风湿病分会至今,委员由30 多人→50 多人→80 多人→今天的近300
人,队伍逐渐壮大,学会有路志正、焦树德、谢海洲、朱良春、王为兰、陈之才、娄多峰等一批在国内外
享有盛誉的国家级中医专家,做为我们学科的带头人,又有如王承德、张鸣鹤、沈丕安、王再谟、金友、
冯兴华、胡荫奇等一批著名专家和许多优秀中学者,组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这是我们学会的最大
优势,经过近30 年的努力,学会组织机构的建设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风湿病组织网络,充分发挥了学会
的辐射作用。专业委员会遍布全国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天津、黑龙江、吉林、浙江、安徽、重
庆、四川、山东、河南、辽宁、陕西、江苏、湖北、云南、甘肃等省市先后成立了中医风湿病专业委员会,
学会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较完善,常委会能发挥领导作用,学术水平发展迅速,大大提高了全国各地
中医风湿病的整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已站在专业学科的前沿。对总会的精神上传下达,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我会已成为有影响的专科学会,2004、2007 年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先进专科分会。2010 年在北京成立
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在风湿病分会的架构上吸纳了世界各地著名的研究风湿病的
专家、学者,包括西医学界全国著名的风湿病的专家学者,任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共292 人。两
个学会,一套班子,平行建设,进一步扩大了中医风湿病在世界的影响,推进了学术发展。由于风湿病专
业委员会的突出贡献,至2011 年获得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颁发的最佳组织建设奖。
1.2 学术研究
一直重视继承发展和科技创新。1)由于历代风湿病病名繁杂众多,对风湿病病名进行了规范化研究,
确立痹症→痹证→痹病→风湿病的一级病名。2)二级病名创新及规范化研究。对如行痹、痛痹、着痹、
五体痹(皮痹、肌痹、筋痹、脉痹、骨痹)、五脏痹(心痹、肺痹、脾痹、肝痹、肾痹)、尫痹、燥痹进行了
诊断与疗效标准的制定,同时制定了风湿病常见证候的诊断和疗效标准,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经过
近30 年的临床应用与验证,许多还是可行的,有些被政府采用,使风湿病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更加深
入,从而提高了中医风湿病的诊疗水平。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几位老前辈在总结古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风
湿病学科进行创新与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如路志正老教授提出的“燥痹”,焦树德老教授提出的“尪痹”“大
偻” ,朱良春老教授提出的“顽痹”,沈丕安老教授提出“红斑痹”等,并从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治则方药
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3)病因病机及治法的创新。在风湿病病因病机方面提出“痹从内发、以虚为主、虚
实夹杂”、“痹必夹湿”、“痹多夹瘀”等观点;治疗上提出扶正培本、扶正祛邪、健脾化湿、养阴清热、解毒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3•
主 题 演 讲
Keynote speech
化瘀等治则。学会牵头,组织全国风湿病专家,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研发风湿病系列药,开创了国内研
发系列中成药的先河。
在科研方面学会专家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 、十二•五攻关课题、国
家自然基金、省部级风湿病科研课题的多项研究工作,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病项目中,有类风
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中医药治疗研究等课题中标。学会及其委员主编了《痹病论
治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一二版、《中国风湿病学》《痹证大全》《现代免疫病的中医学研究》《现代中
医免疫学》《痹病古今名家医案全析》《风湿病诊断与治疗学》《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
脊柱炎的治疗经验》《虫类药的临床应用》《红斑狼疮中医临床研究》等著作。
1.3 科技成果
1.3.1 科技成果奖 1)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组织全国12 家医院共同完成的“风湿病辨证论治系列
方药的临床及开发研究”课题获2007 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2 等奖。2) “谢海洲学术思想及临证经
验研究”课题获2007 年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3)“类风湿关节炎雷公藤减毒增效的临床研究”
课题获2006 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4)“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与机理探讨” 课
题获2005 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5)“中医治疗尪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机理和实验研
究”课题获1998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6)2011 年度“从毒瘀虚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
效减毒方案构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2011 年度“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
立及相关研究” 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2011 年度“健脾化湿通络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关
节外病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3.2 学术著作奖 1)《谢海洲医学文集》2005 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著作一等奖。2)由路志
正、焦树德等主编及全国70 余名风湿病专业人员参编的《实用中医风湿病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
进步奖3 等奖。《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第二版)2004 年6 月18 日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著作奖。
3)《现代中医免疫学》2004 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著作奖。4)《谢海洲医学文集》2005 年获中华
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著作一等奖,5)《中国风湿病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三等奖等著作,6)《实用
中医风湿病学》(第二版)2009 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著作二等奖。
学会杂志《风湿病与关节炎》于2012 年6 月创刊,及时向全国、全世界报道国内外风湿病的学术动
态。
1.4 学术交流
积极举办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迄今已举办了十六届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从稿件的数量到质量,会
议规模、举办形式逐届提高,从而促进了学术发展;举办了五届国际风湿病学术研讨会(1996 年北京、1997
年香港、2001 年法国、2004 年在台湾举办了海峡两岸风湿骨伤学术研讨会、2009 年在北京举行海峡两岸
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病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国际及台港澳的风湿病学术交流,促进了风湿病走向世界,
让更多的国外和港澳台风湿病学者了解我国风湿病研究状况,并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
的,给更多风湿病患者造福。
1.5 人才培养
我会及各省市专业委员会每年都在举办各种类型风湿提高班,已举办数十期全国中医风湿病诊治学习
班。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博士后及风湿病中医人才。促进了中医风湿学术人才的成长。提高了各地风
湿病的诊治水平。充分发挥了风湿病地域性治疗的经验。
1.6 医疗机构
随着风湿病发病的逐年增加,风湿病学科的不断壮大,风湿病的医疗科研机构也逐渐增多。如河南风
湿病医院、北京顺天德中医院、湖北洪湖中医院、江苏南通朱良春中医院、上海光华风湿病医院、西安市
第五医院等,许多中医药医疗和研究机构成立了风湿病科室。还有很多从事风湿病的中医医院、研究所和
研究中心应时而生等,发展迅速,在全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展望未来,我们对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发展充满信心,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发展方向,请大家讨论。
2.中医风湿病学回顾
风湿病学科建立三十年来,中医风湿病学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现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流行病学等诸多方面。
2.1 理论研究
学科要有理论作为支撑,理论是学科的奠基石,只有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完善才能成为学科发展的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4•
主 题 演 讲
Keynote speech
原始内动力。
2.1.1 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确定了由痹证→痹病→风湿病的一级风湿病病名;并进行了风湿病五体痹(皮
痹、肉痹、筋痹、脉痹、骨痹)、尫痹、燥痹、痛风、大偻等二级病名的诊断与疗效标准的制定,20 多年
的临床应用验证了这些标准的可行性,目前有些已被列入国家和行业标准,不仅提高了中医风湿病的诊疗
水平,也促进了全国科研、医疗机构的研究水平,推进了学术水平的整体发展。在风湿病二级病名研究方
面,路志正老,焦树德老,谢海洲老,朱良春老等几位国医大师、名老专家、老前辈在总结古人经验的基
础上,总结一生研究风湿病的成果,开创了二级病名的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如焦树德教授提出的“尫
痹”,路志正教授提出的“燥痹”,朱良春教授提出的“顽痹”等。进而规范研究及制定骨痹、尫痹、燥痹、痛
风、大偻证候的诊断标准,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单位进行临床验证和诊治规范化研究。进一步
整理、完善、发展了燥痹的理论,燥痹证的病机为,肾虚为本,肺胃为标,风寒湿热瘀痰毒七邪复合,久
病伤肺脾肾三脏。就湿与风湿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就病名的源流进行整理,在湿病与风湿病的理论上深
入探讨,痹必挟湿,而治风湿病不离祛湿。就痛风的病名进行源流探讨,找到痛风中医病名的理论依据。
2.1.2 理论应用的拓展研究 如按照五脏痹的理论来指导风湿病的多系统损害上,风湿病继发肺间质
病变,属“肺痹”“肺萎”范畴,风湿病肾损害,按照水肿、虚劳、腰痛、尿血等论治;肝损害从胁痛、腹胀、
黄疸,癥积、臌胀等论治;血液系统损害从血证、虚劳辨治等。加强基础理论的认识,运用理论指导辨治
思路。如研究认识到热毒、血瘀、肾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键病机,从而确立解毒祛瘀滋肾法
为基本治法,经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如从伏邪角度来认识成人still 氏病,病机为湿热毒邪内伏
气分,营阴或膜原,热毒久伏,耗气伤阴,湿热留恋。复因劳累,感受外邪引动伏邪发病。如以“津血同
源”理论来指导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损害的辨治,病机为津血同源,互生互化,阴虚津亏,精血枯涸,导
致脏腑,肌肤,毛窍失却如润而发为燥痹。运用络病理论探讨皮肌炎的辨治规律,指出因皮肌炎的表现有
疼痛、痹症、痿废、斑疹、寒热、癥积、寒热等与络脉病变相符合,而解毒通络、祛湿通络、补虚通络为
治疗原则。以风湿夹毒来认识风湿病,探讨解毒法在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
2.2 临床研究
2.2.1 单病种研究 主要集中在系统性红斑狼疮,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
等单病种研究上。1)类风湿关节炎:二十余年对中医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类风湿早期诊治,减缓骨破坏,
改善关节功能和改善症状,改善血液指标,有确切的疗效,尤其是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西药不可比拟的
优势。2)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显示中西医组能显著降低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且优于中医组和西医组,副
作用以中药组和中西结合组为最小,研究显示中药可部分替代免疫抑制剂。多中心大样本观测提出中药针
对激素应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立法,能够有效降低激素的副作用。3)痛风:多个研究显示中药能明显改
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痛风关节炎血尿酸、c 反应蛋白、血脂、血流变等多项指标。4)骨关节炎:多个对
照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方面均优于西药组。
2.2.2 经方、古方治疗风湿病的研究 如研究武威出土汉代医简上治疗风湿病方治疗风湿病,及研究经
方治疗风湿病的机理,运用经方治疗风湿病,并从关节超声的检查上揭示出经方具有减低滑膜炎的作用。
2.2.3 证候研究 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膝骨关节炎放射学表现诊断判定,显示
寒湿阻滞、肾阳虚、肾气虚、肾阴虚、痰瘀阻络、肝肾虚是膝骨关节炎的基本证型,肾阳虚、寒湿湿膝骨
关节炎的基本辨证要素。从而为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痛风性关节炎证型进行了
初步探讨。
2.2.4 其他疗法的临床研究 外治法的增效研究,多个研究显示了外敷中药对控制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观测针灸治疗风湿病,如眼针法对干燥综合征症状缓解有一定的疗效,针刺疗法对系统性硬化症雷诺氏现
象的增效研究,提示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多个环节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提
示针刺具有改善血管皱襞微循环功效。针刀治疗对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关节有缓解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
的作用。民间疗法及民族医药的观察,如壮药竹罐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拔罐对风湿关节痛的
改善作用等。藏药膏药外敷对肿胀关节具有消肿止痛作用。
2.3 疗效评价
对风湿病单病种临床规范化研究及临床疗效评价是2011 年以来关注的重点。也是未来持续关注的学
术发展方向。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规范化及疗效评价研究”,引入国
际风湿病界观测评价标准ASAS20、BASDAI50,中药能够很好地降低疾病活动度,能明显改善患者脊柱
关节功能;该研究将国际西医风湿病界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ACR20、ACR50、ACR70 纳入到临床研究中,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5•
主 题 演 讲
Keynote speech
更加客观地表明中药在控制疾病活动度,改善病情等方面的优势。在临床疗效评价方面,引入、构建出以
中国患者报告结局的量表,并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2.4 实验研究
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是实验研究的主要热点,为进一步研发新药打下基础,并表明中医药具对神经体
液免疫、炎症因子、炎症反应免疫调节通路等多环节、多层次上的作用,揭示出中药治疗风湿病的机理。
如中药可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增殖,并能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又中药可通过抑制类风湿
患者FLS 增殖,抑制外周和滑液中TNF—a,IFN-r,IL-17 分泌,抑制Th1、Th17 分化,进而调节类风湿
免疫反应而起效;中药能够降低VEGF 在滑膜中的表达,阻止滑膜血管翳的形成;中药具有诱导BMP_2
合成,促进其表达的作用,有促进MG-63 表达的作用,可以促进骨修复等等。对狼疮鼠IL-10,TNF-a 分
泌有抑制作用,能够改善肾组织病理的状态等。中药可通过改善CD4+/CD8+的含量,提高腹腔吞噬细胞
的活性来改善硬皮病小鼠的免疫异常。这些研究再次证实了中药治疗风湿病的多钯向性。
近年来开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动物造模研究,类风湿寒湿痹阻证模型,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的造
模研究,为今后开展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药理研究,开发新药奠定了基础。
3.学科展望
将来的研究工作,包括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必须围绕中医理论体系进行,科研要以临床疗效为核心,
才能真正提高中医药诊治风湿病的疗效,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3.1 单病种标准化研究
运用生物化学、生物分子学、免疫组织学、免疫化学、药物免疫学、遗传学、影像学对单病种如类风
湿关节、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自免肝等的中医证候进行探讨,以表明证候的实质、
规律,从而为研究有效药物奠定基础。
3.2 临床研究
3.2.1 临床疗效的评定 目前临床疗效的评定大多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西医疾病疗效,包括症状、
体征和理化检查,在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方面已经引进了西医风湿病学界推荐的指标如ACR20 50 70 ,
BASDAI 等指标,而中医证候疗效的评定标准,仍是采用国家新药的研制标准,临床现实情况是,不同的
病种,其中医证候有一定的差异,如同是湿热阻络证,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证候是有差异的。
探讨这种差异以完善证候疗效的标准仍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3.2.2 中西医结合研究 多年临床研究表明,中西联合用药的疗效及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方面,优于
单纯的中药和西药。对单病种到底中药与哪种西药联合应用的效果最好,也需要多中心进行联合研究和观
察。另外,近年来治疗风湿病的西药也在不断上市,这些药与中药联合运用的效果尚待观察。由于国家医
保资源非常有限,因此研究药物的性价比,寻求有效,价格低廉的药物或治疗方案也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3.3 加强继承
中医风湿病继承不足是突出问题,鼓励风湿病工作者在继承上下功夫,深研古籍,熟读经典,发掘古
医籍中治疗风湿病的有效方药和方法。传承是创新的基础,风湿病学科取得今天的成就源于风湿病学会聚
集了一批名老中医,他们一生都从事风湿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都具有很深的理论和独特的疗效,
虽然他们学术已得到了传承,但传承的不够,我们仍需认真的总结、整理、挖掘名老中医(包括已故如焦
树德、王为兰、谢海洲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推广应用。搜集、整理民族风湿病的单方、验方和各
种治疗方法,整理民间医药治疗风湿病的宝贵经验。
3.4 开展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加强外治法及其他疗法临床研究
开展中医风湿病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利用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开展对针灸、外治法、功能锻
炼、食疗和饮食控制等治疗方法挖掘,组织中医治疗方法、诊疗技术与标准的研究制定,拓展中医治疗方
法种类,提高中医疗效,总结出更加科学规范的治疗标准。
对以关节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外治法的疗效和作用是肯定的,但外治法的观察研究尚不系统和完善,
缺乏不同外治法的平行对照研究,亟需进一步研究不同外治法在不同病种之间的对照研究。风湿病的病因
病机复杂,正虚邪实、寒、热、湿、痰、瘀、毒多种病理因素交杂,应在中药口服、中西药联用基础上扩
大针灸疗法应用,充分体现风湿病“杂合而治”的理念。
3.5 中医流行病学研究
风湿病患者发病的地域、人群、季节、病种分布、发病原因、证候分布亟需多省市、多中心的联合调
研,从而为风湿病群防群治挖掘理论依据,这在全国范围内医疗保障覆盖,但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6•
主 题 演 讲
Keynote speech
挥中医药简、验、便、廉的优势,制定相关政策,其意义尤其深远。应该以学会为主体动员全国中医风湿
病专家,开展全国各个地区的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风湿病的总体发病率以及不同地区发病差异
研究,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民族、不同风湿病种的发病规律。
建立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中医风湿病预防方法与体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民族、不同风
湿病种的特异性,开展包括饮食、锻炼、生活起居等方面风湿病预防方法,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争取尽早阻断风湿病的发展进程。
3.6 新药的开发研究
总体来讲目前医学对风湿病仍是处在有效药较少缺乏的状态,因此继续在目前科研、临床基础上开展有
效药物的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随之再开展多中心的临床观察, 加大研发
力度,集各方力量,引入现代先进技术,研制一、二个高效安全的新中成药。力争搞出几个具有中医特色
的,有确切疗效的新药,当然,新药的研发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对现有的治疗风湿病
的中成药进行再评价。
3.7 全面推进学科发展
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是多个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的结果。要站在学科的前沿和
高端导引本门学科的发展,走综合性和多元化道路。需要融入医学界不同学科和医学外相关学科的人才与
技术,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与生长力。
进一步提高中医风湿病普及程度与国际化程度,完善区域性学术、医疗、科研网络,建设中医风湿病
医疗卫生保健、科研创新、教育和学会管理体系,强化平台建设,以利于推进知识普及,争取在提高中医
风湿病治病防病能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立中医药风湿病科研队伍,重视后备人才培养,注重中医药理论、临床规范化研究、适合于中医的
诊疗技术等研究;建立中医药风湿病重点实验室,加强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信
息服务网络与共享平台,拓展与国际科学研究交流合作的领域,使中医药风湿病的科研成果被世界同行认
识和接受。

http://dabaoguoyi.5luntan.com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