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国医论坛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大宝国医论坛
大宝国医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大宝国医论坛

中医学习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size=24]中医理论之继承与创新——圣爱中医馆“内外双疗法”捍卫生命健康[/size]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1页]

周启鑫

周启鑫
Admin

刘琼2 杨小燕3 指导老师:张震1
摘要 阐述中医理论的概念,从中医理论的特点出发,立足于理论结合实践,并结合中医理论继承与创新
之辩证关系,创造性地将“中医内外双疗法”有机结合,创立了一条新的中医诊疗方式,不仅能够捍卫人类
生命健康,并且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促进了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的研究.
关键词 中医理论;继承;创新;辩证关系;实践;“中医内外双疗法”;生命健康
Abstract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from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ory of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reatively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ouble therapy, and create a new wa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ot only defending human life and health, and has the high academic theory value and
promoting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Inheritance; Innovation; Dialectical relations; Practi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ouble therapy; The life and health.
1 中医理论的概念
中医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三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气:信
息-能量-物质学说、分形中医,分形藏象、分形经络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现代基础与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
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
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信息-能量-物质统一气学说为基础,藏象五系统学说为核心,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理论,通常称为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
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
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
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1].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和指导下,在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
理论总结而形成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2].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
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
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
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黄帝内经》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
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
以深远的影响.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实践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
体系有的已无法解释新的事实,出现了原有的科学理论与新的科学事实的矛盾.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中医
学理论体系内部不断地发生分化与综合,于是新的理论学派和新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通过历代医家和人民
群众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运用相应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成就,不断地完善.中医学理论体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565•
经 验 交 流
Exchange experience
系就是在理论与实践、分化与综合、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1.2.1 中国历代医家的贡献在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上自晋、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许多
医家,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在各自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均从不同
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1)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著《脉经》,丰富了脉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皇甫
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病理和证候学专书.唐•孙
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从理论到临床均有
新的发展.宋金元时期:自宋以后,迄至明清,许多医家在继承了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实践
经验,勇于创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使中医学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其中,以“寒凉派”的刘完素、
“攻下派”的张从正、“补土派”的李东垣和“养阴派”的朱丹溪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促进了中
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被称之为金元四大家.2)明清时期: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这一时期温补学派
颇为盛行.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吴又可著成《温疫论》,为温病学说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叶天士的《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薛生白《湿
热病篇》,指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王孟英《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
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这些温病学家在证因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治疗急性热病等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
1.2.2 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中医学的历史,是学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
医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代中医学理论的研究,以系统整理、发扬提高为前提,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
科学方法,多学科多途径地逐步揭示了中医学理论的奥秘.
在中医学文献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方面,以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为
标志,构筑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体系.开拓新境的《阴阳五行》《中医学概论》《实用中医基础学》《气血
论》等许多论著,则反映了中医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在中医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上,除运用文献方法研究中医学理论的本源,进一步揭示其学术内涵外,利
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学理论则是当代中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特点.如《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
法》的问世,以及泛系理论与辨证论治、天文学与五运六气、太极阴阳理论、运气与气象、控制论与治法
理论、气与场、气与量子力学等研究成果的发表,使中医学理论研究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具有强烈的
时代特点和创新意识.运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特别是实验方法,研究中医学的脏象、经
络、气血、证候、诊法、治法等,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从经学的、经验的、自然哲学的方法上升为
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初步阐明了中医学理论某些概念、原理的科学内涵.
中医学理论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各国学者多有建树.当代中医学理论研究成就非凡,随着研
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学理论研究也必将取得重大突破,为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3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是在中国哲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
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2)脏象
经络: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他们相互
包容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时医学对生命规律的独特的精辟的认识.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核心.3)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学说、发病与病机学说三部分
内容.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
的学说.其内容包括发病机理、病变机理和病程演化机理三部分.4)诊法辨证:诊法,指望、闻、问、切四
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四诊各有其特定的诊察内容,不能互相取代,必须四诊合参,才能系统而全
面地获得临床资料,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辨证即分析、辨识疾病的证候,即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
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何种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5)预防治则:预防是采
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采取积极的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病”,
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或原则,
是治疗疾病的观念和确定治法的原则,对临床立法、处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病求本、知常达变、因势利
导和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观念.6)康复:康复是指改善或恢复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即采
用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脏腑组织功能衰退或功能障碍进行医疗,从而使其生理功能得以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56 6•
经 验 交 流
Exchange experience
改善或恢复.中医学康复的基本观点为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和功能康复.根据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社会相
统一的观点,通过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达到人体形神统一.整体康复的思想,称为整体康复观.
辨证康复是辨证论治在康复中的具体体现.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并选择适当的康复方法,
促使患者康复的思想,称为辨证康复观.根据中医学的恒动观,注重功能训练,运动形体,促进气血流通,
以恢复患者脏腑生理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称之为功能康复观[3].
1.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4.1 整体观念中国古代哲学以气一元论哲学体系为基础,以天地人三才为立论基点,强调天人合一、
万物一体,人与自然和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个世界处于一种高度和谐和协调之中,即所谓“天人合一”
观.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完整性,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
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急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
性和联系性的认识,是古代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的体现,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贯穿
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
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
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
念的主要内容.
1.4.2 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僵化的观点,来分析研
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种表现形式.气有阴阳,
相互感应,就有动静.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二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机体经常处于阴阳动态变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进健康.
健康和疾病在同一机体内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点.阴阳动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
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乖戾,疾病乃起.中医学主
张:未病之先,应防患于未然;既病之后,又要防止其继续传变.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就是用
运动的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旨在调节人体阴阳偏颇而使之处于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中医学养生
防病治疗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动静互涵的辩证思想.
1.4.3 辩证观念中医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而且还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各个事物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把生命健康和疾病看作是普遍联系和永
恒运动变化着的.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健康和疾病的变化是机体自身所固有的阴阳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中
医学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中医学辩证观
念.中医学的辩证观念指导人们从整体、全面、运动、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局部、片面、静止、孤立的观点,
去认识健康与疾病.
1.4.4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为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辩证观念的具体体
现,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
中表现,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
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
的证候.辨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分析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合而言之,辨证论治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
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据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
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
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
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而辨证更重于辨病.
2 继承与创新之辩证关系
2.1 中医理论之继承继承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源泉、基础和前提,没有继承,就不能坚持中医药的主体
发展.我们认真继承中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继承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创造的
丰富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古往今来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保健等方面一切行之有效的独具
特色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圣爱中医馆作为云南省卫生系统引领云南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之一,也一直在以传承中医药文化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567•
经 验 交 流
Exchange experience
的标准来经营圣爱,自成立以来,已经成立了云南四大名医学派的研究工作室、创办了“全国名老中医张
震学术传承工作室”和“全国名老中医张良英学术传承工作室”、开展了19 位名老中医专家的“名医工作室”、
举办了每年两期的“名医师带徒高级研修班”,并通过免费带教的形式与法国巴黎杵针学院达成了长期合作,
为培养中医药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11 年10 月18 日,圣爱中医馆为中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现代经方大家,云南省四
大名医之吴佩衡的嫡孙吴荣祖教授“吴荣祖名中医工作室”揭牌仪式,他的学生三十余人用最尊敬的方式给
他们的老师、师母行了“师者礼”.吴荣祖教授继承家学,现已是桃李满天下.
圣爱为积极响应国家中医药行业各级政府部门“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的传承工作”的指导精
神,做好名老中医学术技术经验传承,培养一批年轻名医,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2012 年4 月11 日,圣
爱中医馆隆重举行“全国名老中医张震学术传承工作室”学术继承人拜师仪式,在主礼人和见证师等云南中
医各界前辈的见证下,经过递拜师贴、呈纪念品、行拜师礼、师傅宣读门规、师训、学术继承人宣誓等隆
重、庄严的拜师仪式,田春洪、刘琼、王莉、张绪斗、杨光华、欧汝明、杨小燕、缪克丽、张肇平、张莹
洁、马玉屏、田原、张云一行十三人,正式成为了全国名老中医张震研究员“张氏疏调学派”学术继承人.
这是云南中医界的一大创举.此后,大批的中医药界的前辈们纷纷收徒授术,为云南中医界培养大批的中医
药后备人才,为中医药的继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中医理论之创新中医理论字字金玉良言,不容更改,古人的话当做教条形成理论僵化,而采用新
的研究手段是西医要吃掉中医?其实“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要实现梦想需要超越自身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勇气.”[4]“推进科技发展,关
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5]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中医药就会停滞不前,就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创新是
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学科的理论逻辑和原则规范,不可能脱离学科观念,背离学科方法,实践性学科如
此,理论性学科同样如此.在实用性极强的医学,创新是在一定学科理论指导下,在具体医疗实践中实现的,
如果连学科原则和逻辑都丢了,那不是创新.
在创新方面,我们在继承历代中医药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应用当代先进科学技术和方法,开
阔思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要抓住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中医理论创新是学术发展的
基础,诊疗技术、方剂配伍和中药制药等关键技术的创新,是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核心.本文重点讲述诊疗技
术的创新.
2.3 中医理论继承与创新之辩证关系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
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两者之间是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表现为继承-创新-再继承的循环往复,构
成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和永恒运动的前进过程.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两者紧密联系,既对立又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
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
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没有继承,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将得不到延续,
也就无从谈创新发展;即便是创新,也不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但若没有创新,则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就得
不到更新和发展,自然就会变成僵死的东西,因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中医学发展史是一部不断继承创新,由此推动中医学不断前进的历史.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继承则是对创新的扬弃与延续.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基础,创新是继
承的目的和发展.没有继承,中医学不能延续,创新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中医学将无以
发展,只能循环往复,停滞不前,只有充分的继承,才不致割断历史;而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才能不断地推动历史前进.
3 理论创新,结合实践
3.1 圣爱中医“内治疗法”中医内治主要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内服中草药的方法.过去总结为汗、吐、下、
和、温、清、消、补八法治疗各种虚弱症候,又细分为补气、补血、滋阴、助阳四法.现代中医在临床治疗
中并不完全局限于以上八法,常根据个人经验和患者特点对症下药,灵活运用.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
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56 8•
经 验 交 流
Exchange experience
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为了继承、弘扬、发展
和创新中医药事业,同时在中国大陆掀起的“废除中医”谬论的的历史背景和恶劣形势之下,我们于于2005
年1 月创建圣爱中医馆.经过6 年的发展,我们从全国、全省聘请了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几十年、有着丰
富经验,对诊治各种疑难杂症都有独到见解的298 名名老中医在中医馆坐诊.创建了一套中医生在详细的辩
证论治之后,运用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膏方、中成药(院内制剂药)、药茶等为主的通过让患者内
服药物的方式来治愈疾病的较为完善的中医门诊诊病模式,我们简称为中医内治疗法.
3.2 圣爱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药)内病外治疗法,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可以
说是治疗疾病的独特疗法,以其使用安全、方便、效果明显而著称,我们简称为中医“外治疗法”.中医(药)
内病外治疗法,我们是采用中药制剂,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进入内脏有病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内病外
治又被通俗的称作皮肤“吃”药疗法,指不用其他方法配合,能独立消除病症的外治法.施药于皮肤九窍,通
过反射、渗透、吸收及输布,快速实现局部治疗效果与整体治疗效应,且无口服药物之弊端.外治疗法有不
用内服,直接通过皮服的渗透吸收,让药力直达病灶;使用起来简单方便;疗效显著,药力集中的三大特
点.圣爱继中医内治疗法成功推举之后,2010 年1 月,我们为发挥中医“治未病”预防为主的健康生态学,根
据“内病外治”的理论基础,秉承五千年中医的精髓,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成立了“传统理疗
中心”.我们通过运用中药(敷贴药、搽擦药、熏洗药、湿敷药、热熨药),膏剂(软膏剂和油软膏涂剂),
中医综合治疗,中医推拿手法,针灸,牵引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中医皮肤治疗,中医脱发治疗,
中医足部治疗,中药熏蒸和中药药浴等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鼻炎等呼吸道疾病,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患,妇科病,男科病,疼痛性疾病(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病变),痤疮、色斑、湿
疹等皮肤顽症,手足裂、脚气、冻疮等,均有良效.本中心的外疗项目已深受患者信赖和喜爱.
我们在“安全、有效、专业、统一”的思想指导之下,创立了总结了相关外疗项目,具体项目如下:1)
特殊外疗:“疼痛病”外疗、“乳腺病”外疗项目、“小儿疾病”外疗项目、“脱发生发”外疗项目、“中医皮肤外
疗”外疗项目、“肠胃病”外疗项目、“妇科病”外疗项目、“失眠”外疗项目.2)特色外疗:圣爱养髓通脉、圣
爱砭石开腠、圣爱脐疗、圣爱群罐调五脏、乳腺外疗(乳腺外疗、按摩催乳)、护肾外疗、卵巢外疗、脾
胃外疗等.3)推拿疗法:十二经络(推拿)治疗、全身松筋推拿、圣爱小儿推拿、气功点穴推拿、局部松
筋推拿、药物刮痧、药物走罐、拔火罐、中药热敷等.4)针灸疗法:各病种的针灸治疗.5)扶阳灸疗:圣
爱五行灸、圣爱五行循经灸、女性灸疗、男性灸疗、局部仪器悬灸、局部盒灸、圣爱药物铺灸、圣爱美容
灸、乳腺增生灸、乳腺增生综合治疗等.6)中医皮肤外疗:囊肿性痤疮治疗、结节性痤疮治疗、丘疹性痤
疮治疗、黄褐斑治疗、美白润肤治疗、养颜嫩肤治疗、祛皱驻颜治疗、眼部治疗、面部拨筋治疗、药面部
湿敷治疗、激光取痣赘生物治疗、红蓝黄光治疗、微波治疗、中药化腐清创术治疗等.7)中医脱发治疗:
脱发治疗、斑秃治疗、烫、染等损伤性发质治疗、干性发质治疗、油性发质治疗、头皮屑治疗等.8)近视
眼治疗和圣爱足疗:中药泡足+推拿.9)中草药熏蒸:月子病熏蒸、祛瘀排毒熏蒸、疏肝解郁熏蒸、益气增
力熏蒸、养颜美肤熏蒸、疏经通络熏蒸、温肾壮阳熏蒸、局部熏蒸等.10)中药药浴:扶阳固本药浴、香身
怡心药浴、养荣蓄精药浴、五花芳香药浴等.
2011 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开发、完善、运作成熟外疗项目十余项,为广大病患者提供了疗效稳定、安
全有效的外疗方式.
3.2.1 中医综合外疗(中医脐疗)项目简介中医脐疗治疗疾病在中医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
中医综合外疗便是从古代肚脐敷贴方法加以创新、改造而成,是以“皮肤吃药”为原理,以心肾交互的门户
——肚脐为基点作用于全身经络,达到治病目的.经过长时间的临床验证,对妇科病、肠胃病、三高症和肥
胖疾病有显著的疗效,经规范和完善后,得到了春城百姓的高度评价,专程从省外慕名而来接受治疗者也
不在少数.脐疗一经推出,得到了很多中医界专家的关注,现中国著名中医症候学家张震研究员已经在指导
该项目的临床技术和撰写推广论文.在预防和保健市民健康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2.2 养髓通脉项目简介养髓通脉遵循古代“坐汤熏浴”方式,以古代医家“中脉学说”和佛家“七轮学说”
为基础,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利用蒸汽促进中药药力吸收,加上圣爱特制的坐浴器材和养生音乐及配音,
从而达到排除体内毒素、治病的目的.
3.4 圣爱“中医内外双疗法”的有机结合捍卫人类生命健康
经过6 年中医药经营管理的研究,我们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医学精髓的开发和创新,2011 年7 月,我
们圣爱将中医“内治疗法”和中医“外治疗法”有机结合、同时并进,创立新的中医诊疗方式——“中医内外双
第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The 9th World Con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569•
经 验 交 流
Exchange experience
疗法”.即:第一,预病用中医外治疗法进行身和心的修养与保养的多维度、全方位进行的外治疗法,从而
达到预病不生的目的.第二,已病采用中医内治疗法或中医内治+外治疗法或中医内病外治疗法进行的通过
多维度全方位的辩证论治后而进行的疗法,从而达到治愈或保持疾病与身体共存而不影响生命质量的目的.
第三,病后康复采用中医外治疗法进行身和心的修养和康复的多维度全方位进行的外治疗法.
2011 年7 月至2012 年7 月,我们通过运用“中医内外双疗法”服务人数达百万人次,服务的患者遍及
西南各省,辐射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患友们.
我们的中医专家通过仔细的辨证施治,严谨的组方用药,针药相互配用,重视外治及非药物治疗法,
这样既可以解决某些患者对针刺的惧怕,也可以解决患者对中药汤剂的苦恼,甚至在某些疾病方面,我们
专家采取“中医内外双疗法”,
根据病情开出的中医内疗处方和中医外疗处方,通过“双处方”的形式为广大的患者解决病痛,带来健
康,造福百姓.
4 结果
“中医内外双疗法”是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治疗手段,我们要大力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独特诊疗技术,
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出更多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进一步做强做大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以
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最优的质量,最廉的价格为患者服务,真正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我们要积极推进中医药特色的创新,把已形成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巩固,发展提高,使特色更特,优
势更优;要积极推进医疗技术创新,将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医院的临床、教学、科研中来,
既为中医特色的发挥建成必要的技术平台,也为中医药研究提供科学的技术保障;要积极推进科学研究的
创新,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研究提出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科研模式,争取早出成果,出大成果,
开创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5 中医理论之继承与创新的未来
中医理论之继承与创新的未来依然需要我们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继续去奋斗的,紧接下
来,我们现在正在投入的创新性研发项目就有圣爱中医三中模式(即中医治病、中医养生、中医教育的“医
中有养、养中有医、边医边养、教育助医养的人类生命保驾护航模式”),还有,再接下来,我们想好并将
继续创新性研发的还有未来的圣爱中医四中模式(即中医治病、中医养生、中医教育、中医研究)…….
总之,中医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是光辉灿烂的,重要的是我们现代去做、去奋斗,我们愿意踏着前人的
足迹并与现代个中医大家一道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 王键.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1-2.
[2] 王键.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2-3.
[3] 王键.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3-6.
[4] 朱伟,阮新民,陈可冀.正确认识循证医学在中医学中应用的现状[J].中医杂志,2006,(5).
[5] ***.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http://dabaoguoyi.5luntan.com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